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枯木  拼音:kū mù
乾枯的树木。《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文选。曹植。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漢語大詞典》:枯木堂
和尚参禅打坐处。因如枯木寂然不动,故称。源于 唐 末 石霜 禅师。见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卷十二。 元 关汉卿 《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也不要香积厨,枯木堂。”参见“ 枯木众 ”。
《漢語大詞典》:枯木众(枯木衆)
喻指一心参禅的僧众。景德传灯录·圆智禅师法嗣:“师止 石霜山 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漢語大詞典》:枯木众(枯木衆)
喻指一心参禅的僧众。景德传灯录·圆智禅师法嗣:“师止 石霜山 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
《國語辭典》:朽株枯木  拼音:xiǔ zhū kū mù
枯朽的树木枝干。比喻老弱无用之才。宋。陆游 谢黄参政启:「断港绝潢,徒有朝宗之愿。朽株枯木,何施造化之功。」也作「枯木朽株」。
《漢語大詞典》:枯木再生
比喻濒临绝境又重获生机。 宋 苏辙 《代陈汝羲学士南京谢表》:“乞身闲冷,但求安养於餘生;絶意功名,不復干求於当世。岂谓圣恩未弃,见收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亦作“ 枯枝再春 ”。
《國語辭典》:枯枝再春  拼音:kū zhī zài chūn
枯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在绝境中重获生机。明。无名氏《白兔记》第三三出:「姻缘本是前生定,故令个白兔来引,艰辛,十六年命屯,今喜得枯枝再春。」也作「枯木再生」。
《國語辭典》:枯木朽株  拼音:kū mù xiǔ zhū
枯朽的树木枝干。比喻老弱无用之才。《汉书。卷五一。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祇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也作「朽株枯木」。
《國語辭典》:枯木死灰  拼音:kū mù sǐ huī
比喻清虚寂静,不为外物所动。参见「槁木死灰」条。宋。无名氏《宣和画谱。卷二。道释二。辛澄》:「大抵释氏貌像多作慈悲相,趺坐即结跏,垂臂则袒肉,目不高视,首不轩举,淡然如枯木死灰。」亦形容遭受挫折变故,灰心绝望。如:「自从经历感情的挫折之后,如今他的心已是枯木死灰了。」
分類:外物
《國語辭典》:枯木生花  拼音:kū mù shēng huā
1.比喻绝境中重获生机。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一七出:「我一命如同草头露滴,今日得了这银子呵,一似枯木生花,阳春布泽。」
2.比喻艰难、不易实现的事。《五灯会元。卷一三。疏山匡仁禅师》:「欲知此事,直须如枯木生花,方与他合。」
《漢語大詞典》:枯木发荣(枯木發榮)
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夫辩言之艳,能使穷泽生流,枯木发荣。”
《國語辭典》:枯木逢春  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也作「枯树生华」。
分類:获生生机
《漢語大詞典》:枯木龙吟(枯木龍吟)
佛教语。犹言在阒寂中能听到巨响。意谓绝灭一切妄念,达到不生不灭的大自在境地。五灯会元·洞山价禅师法嗣·曹山本寂禅师:“﹝僧﹞乃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遂示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髏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國語辭典》:槁木  拼音:gǎo mù
乾枯的木头。《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精爽烟浮,容若槁木。」
分類:枯木
《漢語大詞典》:柴立
(1).如枯木般独立。参见“ 柴立其中央 ”。
(2).瘦瘠貌。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吴仲权郎中》:“平日嗜酒,膳食尽废,清瘦柴立,而精明殊不衰。” 宋 叶适 《夫人徐氏墓志铭》:“既聘, 必明 忽暴得疾,不食柴立,亲戚为夫人忧。”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三:“西人初亦未达此故,以谓通商足以墟人之国,恐刮取其脂膏以去,则柴立而毙也。”
《漢語大詞典》:柴立其中央
(1).谓像枯木般地无心而立于中央。庄子·达生:“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郭象 注:“若槁木之无心,而中适。”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如槁木之无心而立於动静之中。” 宋 秦观 《游汤泉记》:“独是泉出无亢满之累,其仁足以及物,岂所谓无出而阳,无入而藏,柴立乎其中央者歟?”
(2).引申为中立。 梁启超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於是 加福尔 又出其外交手段,而柴立其中央,若为不闻 加里波的 之阴谋也者,不予节制,而听其自去。”
《漢語大詞典》:槁坐
如枯木般不动地坐着。 明 王问 《松下老人歌》:“我欲招之翁不言,松阴槁坐静于禪。”参见“ 槁木死灰 ”。
《國語辭典》:槁木死灰  拼音:gǎo mù sǐ huī
形体寂静有如枯木,精神凝聚犹如冷灰。形容人清虚寂静,对外物无动于衷。语本《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后形容人因遭受挫折变故而灰心绝望的样子。《红楼梦》第四回:「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闻无见。」也作「木形灰心」、「枯木死灰」、「死灰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