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措不及防  拼音:cuò bù jí fáng
事出突然,来不及预防。如:「国军趁著黑夜浓雾,偷袭敌营,令其措不及防而大获全胜。」
《國語辭典》:后悔无及(後悔無及)  拼音:hòu huǐ wú jí
语本《左传。哀公六年》:「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事后懊悔,已来不及了。表示事情无法挽回。《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如不早图,后悔无及。」《镜花缘》第九七回:「只听他说了一句『后悔无及』,早已气断身亡。」也作「后悔不及」、「后悔莫及」、「后悔何及」。
《國語辭典》:急不择言(急不擇言)  拼音:jí bù zé yán
急迫而来不及选择词语。如:「如果平时能多多练习思考,就不易犯急不择言的毛病。」、「小弟急不择言,如有说错话的地方,请多包涵。」
《漢語大詞典》:悔之晚矣
后悔已来不及了。 明 沈受先《三元记·错认》:“你这样人,言清行浊,人面兽心!好好还我,养你廉耻;若不肯,执送官司,那时悔之晚矣。”《东周列国志》第九七回:“不然,我亲自引兵来屠 大梁 ,那时悔之晚矣!” 徐迟 《牡丹》:“他目光短小,胆识不够。如今悔之晚矣。”
《國語辭典》:悔之无及(悔之無及)  拼音:huǐ zhī wú jí
后悔已来不及了。《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至今想来,究竟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也作「悔之不及」、「悔之莫及」、「悔之何及」、「悔之亡及」。
《國語辭典》:祸不旋踵(禍不旋踵)  拼音:huò bù xuán zhǒng
踵,脚跟。不旋踵,来不及转身,指极为短暂快速。祸不旋踵指灾祸很快就要来临。汉。陈蕃 上窦太后疏:「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祸不旋踵。」《周书。卷一七。梁禦传》:「公不于此时建立功效,乃怀犹豫,恐祸不旋踵矣。」也作「祸不反踵」。
《漢語大詞典》:迭不得
亦作“ 迭不的 ”。 犹言来不及。 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你知我迭不的相迎,不沙贼丑生,你也合早些儿通报。” 元 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教我忍不住微微地笑,我迭不得把你慢慢地教。”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迭不得舞蹈扬尘。”
分類:来不及
《國語辭典》:猝不及防  拼音:cù bù jí fáng
忽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如:「敌方趁夜偷袭,联军猝不及防,下令撤退。」
《漢語大詞典》:凑手不及(湊手不及)
事情来得太快,出人意外,来不及应付。 清 无名氏 《木兰从军·陷阵》:“孩子们,你看这两个蛮子,好不利害,杀得我凑手不及,如何是好?”
《國語辭典》:措手不及  拼音:cuò shǒu bù jí
事情发生太快,来不及还手应付。《水浒传》第九回:「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著洪教头肷儿骨上。」《三国演义》第五○回:「宁大喝一声,顗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
《漢語大詞典》:匹手
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武松 匹手夺过来,泼在地下。”《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 秋菊 问他要棒槌使使,他不与,把棒槌匹手夺下了,説道:‘前日拿了个去不见了,又来要。’”
《國語辭典》:救过不赡(救過不贍)  拼音:jiù guò bù shàn
唯恐来不及补救过失。《战国策。秦策二》:「若死者有知,先王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太史公曰》:「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也作「救过不给」、「救过不暇」。
《漢語大詞典》:目不给赏(目不給賞)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清 戴名世 《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國語辭典》:目不暇给(目不暇給)  拼音:mù bù xiá jǐ
暇,空閒。给,供给。目不暇给形容眼前美好事物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来不及观看。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书后又一纸〉:「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也作「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