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五更联句失弥明
 
失弥明
 
弥明
 
弥明论文
 
弥明鼎
 
清吟联石鼎
 
石鼎句
 
石鼎联句
 
石鼎联弥明
 
石鼎联成
 
联鼎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韩愈十·石鼎联句诗序〉~5630~2~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务欲压道土,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刘侯。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奋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动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馀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漢語大詞典》:明论(明論)
高明的议论。 宋 秦观 《医者》诗:“余尝感慨期明论,世无妙质孰与言。”
《漢語大詞典》:因明论(因明論)
见“ 因明 ”。
《國語辭典》:因明  拼音:yīn míng
佛教逻辑学,也包含部分认识论的内容。源于印度的辩论术,后来成为佛教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世纪末形成印度学术研究重点之一,至七世纪法称达到顶点。从形式上和现代逻辑比较,因明有先立结论,再溯求理由的特徵。《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向使此贤致意因明者,我复何颜之有乎!」
《漢語大詞典》:或问(或問)
文体的一种。用问答体以说明论点。多用于书名。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一·四书或问》:“四书或问三十九卷, 宋 朱子 撰。 朱子 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復以诸家之説纷错不一,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
《國語辭典》:论据(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论的根据。如:「任何主张都应有充足的论据,才能使人心悦诚服。」《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胡培翚列传》:「其释官则以《周礼》、《礼记》、《左传》、《国语》与《仪礼》相参證,论据精确,足补注疏所未及。」
《國語辭典》:论證(論證)  拼音:lùn zhèng
1.在理则学上指前提推论出结论的过程。一个论證必含有前提与结论。
2.举出实例以證明所论述事理的是非曲直。如:「他以史实论證暴政必亡的真理。」
3.立论的根据。如:「这篇文章的论證,十分牵强。」
《國語辭典》:反證  拼音:fǎn zhèng
法律上指提出相反的證据,使对方的證据不能成立。
因明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馀论部而明因明之论,谓之因明论。即正理门论,入正理论等。
明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韦陀论也。韦陀Veda,译曰明,明者智也,又明实事也。婆罗门立四明论,佛教立五明论。胜鬘宝窟中本曰:「五明论此是明智人之所造,又学此论者亦能生人慧明,故称五明。」唯识述记一末曰:「明论者,先云韦陀论,今云吠陀论。吠陀者明也,明诸实事故。」
慈明论棒
【佛学大辞典】
(公案)慈明谓黄龙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于洞山时应打否?龙曰:应打。慈色庄言,闻三顿棒声便吃棒,则汝旦及暮闻鸦鸣雀噪钟鱼鼓板声,亦应吃棒,何时当已?龙瞠却。慈明云:吾始疑汝不堪师,今可也。即令拜。见普灯录三。
总明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俱舍论之异名。俱舍论颂疏一曰:「千部之内俱舍论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纳八蕴。义虽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学者号为总明论也。」
杂宝声明论
【佛学大辞典】
(经名)护法菩萨造,有二万五千颂。西方之学者,以为声明论之至极。见唯识枢要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