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早 → 蚤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楞伽经(楞伽经)  拼音:léng qié jīng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经之一。早期禅宗据以传法。共有三种汉译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三、唐代实叉难陀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是阐述如来藏思想的要籍。
《国语辞典》:老契  拼音:lǎo qì
早期社会土地所有权的凭證或契约。
《國語辭典》:贝子(貝子)  拼音:bèi zǐ
1.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级爵职。地位在贝勒之下,镇国公之上。也称为「固山贝子」。
2.俗称用贝壳制成的钱币为「贝子」。
《國語辭典》:话剧(話劇)  拼音:huà jù
演员在舞台布景、灯光配合下,运用动作、表情、对话等方式表演故事的艺术。也称为「新剧」、「文明戏」。
《漢語大詞典》:耦犁
西汉 武帝 时搜粟都尉 赵过 提倡的一种早期牛耕形式。共用二牛三人。具体耕作法,说法不一。有二牛挽一犁之说:一说一人扶犁,一人按辕,一人牵牛;一说二人牵牛,一人扶犁。有二牛二犁之说:谓一人前引二牛,二人各扶一犁而耕。《汉书·食货志上》:“用耦犂,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縵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国语辞典》:韵镜(韵镜)  拼音:yùn jìng
书名。南宋张麟之刊行,一卷,为今传早期韵图之一,全书分为四十三图,为研究隋唐韵书反切的重要参考书籍。
《国语辞典》:么末  拼音:yāo mò
早期元杂剧的别称。元。杜仁杰〈耍孩儿。风调雨顺套。六煞〉:「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背后么末敷演刘耍和。」也称为「么么」。
《漢語大詞典》:倒春寒
春季早期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主要由长期阴雨天气或冷空气入侵等原因造成。可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如引起中国南方的早稻烂秧,北方的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的烂种或死苗现象等。
《國語辭典》:单弦(單弦)  拼音:dān xián
曲艺名。一种流行于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的曲艺。由明清流行的时调小曲和岔曲合流后逐渐形成,初为三人或多人分别弹三弦、打八角鼓拆唱,称为「八角鼓」。后由一人演唱并手持八角鼓司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所唱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称为「单弦」。也作「单弦」。
《國語辭典》:天师道(天師道)  拼音:tiān shī dào
东汉张道陵于四川创立的宗教,也称为五斗米教。参见「道教」条。
《漢語大詞典》:苏钟(蘇鐘)
即插屏钟。 清 代手工制作的时钟,是我国钟表史上的早期产品。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座古老的苏钟迟缓地迈着‘滴滴答答’的步子。”
《国语辞典》:大字报(大字报)  拼音:dà zì bào
1.大陆地区张贴于学校、工厂、街头等地的文字或图画,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容大抵以政治宣传和权力斗争为重心。
2.电视现场节目用来提词的看板。
3.早期电视新闻主播使用大字报,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读稿机。
《国语辞典》:进气(进气)  拼音:jìn qì
空气进入汽缸内的程序。早期的引擎先将汽油由液态变成雾状,再与空气混合成为混合气后,进入汽缸。
《漢語大詞典》:剧社(劇社)
表演戏剧的团体。早期多称剧社,如春柳社、南国社等。现称剧团或剧院。
《國語辭典》:图画文字(圖畫文字)  拼音:tú huà wén zì
不具美术要求与作用,而只用来传达意思的简单图画。图画文字不代表固定的语词,也没有特定的读法,严格来讲,称不上文字,但可视为文字的前身。曾为北美、非洲、西伯利亚和中东原始部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