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摆出(摆出)  拼音:bǎi chū
1.把东西摆放出来。如:「一到黄昏,摊贩就在地上摆出各式各样的货品,大声叫卖。」
2.装出,故意显示。如:「他什么都不懂,还摆出一副非常专精的样子。」
《漢語大詞典》:孙辞(孫辭)
(1).谦逊的言辞。孙,通“ 逊 ”。汉书·韩王信传:“﹝ 韩增 ﹞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孙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礼记·儒行“孙接者,仁之能也” 唐 孔颖达 疏:“言孙辞接物是仁儒之技能。”
(2).犹遁辞。故意掩饰本意或避开正题的话。孙,通“ 逊 ”。左传·隐公五年“五年春,公将如 棠 观鱼者。 臧 僖伯 諫……公曰:‘吾将略地焉。’” 晋 杜预 注:“孙辞以略地。”略,巡行。 隐公 本意是观鱼,口头上说略地,所以称为“孙辞”。
《漢語大詞典》:挑刺
故意找差错。《新华月报》1979年第1期:“ 翦伯赞 同志好像预见到有人专门挑刺。” 王肯 《买菜卖菜》:“买菜就别挑刺儿。”
分類:故意差错
《國語辭典》:假装(假裝)  拼音:jiǎ zhuāng
故意表现出某种动作、表情或情况来掩饰真相。《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赛儿又冷看一看,别转头暗笑。何道就假装个要吐的模样,把手拴著肚子,似疼的要不得光景。」《红楼梦》第九回:「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到后院说私己话。」
《國語辭典》:勒掯  拼音:lè kèn
1.强行索讨、敲诈。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我骂你个勒掯穷民狠员外。」《水浒传》第一七回:「我却要你银子时,便是兄弟勒掯你。」
2.强迫。《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路途上有甚皂丝麻线,要勒掯我同去?」《福惠全书。卷八。钱谷部。漕项收兑》:「若经收不在,或勒掯使费。」也作「勒逼」。
3.刁难。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旦儿云)官人。则被你勒掯杀我也。」也作「掯勒」。
《国语辞典》:摩姑  拼音:mó gu
1.比喻故意纠缠不清或拖延时间。如:「他为了这件事,摩姑个没完。」也作「蘑菇」。
2.蘑菇的别名。参见「蘑菇」条。
《漢語大詞典》:怪脸(怪臉)
故意做出来的滑稽的或不以为然的面部表情。 巴金 《将军集·一件小事》:“那个女人不说什么只做了一个怪脸就走了。” 丁玲 《韦护》第二章:“她一听 珊珊 说到这里,便忍不住要皱眉,不过一当 珊珊 看见她怪脸后,她便觉得很对不起她。”
《漢語大詞典》:佞哀
为了迎合取媚,故意做作的哀痛。文选·潘岳〈西征赋〉:“驱吁嗟而妖临,搜佞哀以拜郎。” 李善 注:“ 邓曄 于 匡 起兵南乡, 莽 愈忧,不知所出。 崔发 曰:‘周礼,国有大灾,则哭以厌之。’ 莽 乃率羣臣至南郊,搏心大哭,诸生甚悲哀,及能颂策文,除以为郎也。”
《國語辭典》:龋齿笑(齲齒笑)  拼音:qǔ chǐ xiào
形容妇人巧笑的样子。语本《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漢語大詞典》:行态(行態)
犹作态。故意作出某种姿态或表情。《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今 叡 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
《國語辭典》:挑眼  拼音:tiāo yǎn
故意挑剔别人的差错。《七侠五义》第五六回:「因姚六回了员外说:『姓展的挑眼,将酒饭摔砸了。』」《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他说办得好,以后他无从挑眼。」
《漢語大詞典》:装疯(裝瘋)
亦作“ 装风 ”。 故意装做疯癫的样子。《西游记》第九五回:“长老引驾,到於后面房边,那公主还装风胡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那位老先生还冷笑道:‘你便装疯,也须瞒不过去。’”
《国语辞典》:拿矫(拿矫)  拼音:ná jiǎo
矫揉造作,故意作态。如:「拿矫的个性使他失去许多朋友。」
《国语辞典》:抛清(抛清)  拼音:pāo qīng
故意置身事外,表示自己清白。《平鬼传》第五回:「不必抛清,速速收拾行李,不时就有人马轿夫来接。」
《国语辞典》:洗盘(洗盘)  拼音:xǐ pán
1.清洗盘子。
2.股票术语。指做手为炒作股价,故意制造卖压,诱使浮额释出,然后做手于低档大量承接,俟承接股票达一数目时,再将股价往上拉抬,此一连串动作,称为「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