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烟火食(烟火食)  拼音:yān huǒ shí
煮熟的食物。道家以辟谷修养为成仙之道,不吃烟火之食。《西游记》第四四回:「原来孙行者不大吃烟火食,只吃几个果子,陪他两个。」简称为「烟火」。
《漢語大詞典》:希仙
思慕成仙。宋书·王微传:“希仙好异,矫慕不羈。” 宋 陆游 《自嘲》诗:“不逢 方 谢 事,垂老旋希仙。”
分類:思慕成仙
《漢語大詞典》:靖长官(靖長官)
传说为 唐 时学道成仙的人。 宋 辛弃疾 《鹧鸪天·吴子似过秋水》词:“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 靖长官 。” 邓广铭 笺注:“ 曾慥 《集仙传》:‘ 靖 不知何许人, 唐僖宗 时为 登封 令,既而弃官学道,遂仙去,隐其姓而以名显,故世谓之 靖长官 。’”
《漢語大詞典》:仙法
道教修炼成仙之法。 晋 葛洪 抱朴子·辨问:“何肯当自衒於俗士,言我有仙法乎?” 唐 张籍 《寄白二十二舍人》诗:“偏依仙法多求药,长共僧游不读书。”云笈七籤卷三三:“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人之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漢語大詞典》:丹侣
古代道教徒多以炼丹为修道成仙之务,故称道士为丹侣。 明 何景明 《天坛沈道士观中》诗:“洞口逢丹侣,花间醉碧簫。”
《漢語大詞典》:烟霞志(煙霞志)
(1).谓隐居山林之心。 唐 李群玉 《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
(2).谓修炼成仙之心。云笈七籤卷十三:“劝子将心捨烦事,超然自得烟霞志。”
《漢語大詞典》:霞梯
(1).犹云梯。(1)喻升天成仙之路。 唐 李益 《登天坛夜见海日》诗:“霞梯 赤城 遥可分,霓旌絳节倚彤云。” 唐 司空图 《梦中》诗:“几多亲爱在人间,上彻霞梯会却还。”(2)喻高山石路。 元 吴莱 《忆寄方子清时子清久留吴中》诗:“龙居瞡雪瀑,虎路躡霞梯。”
(2).喻显达的仕途。 唐 李远 《赠弘文杜校书》诗:“高倚霞梯万丈餘,共看移步入宸宫。”
《漢語大詞典》:腾化术(騰化術)
升天成仙之术。 晋 陶潜 《形赠影》诗:“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復疑。” 金 元好问 《杂诗》之五:“我无腾化术,帝乡不可期。”
《漢語大詞典》:世度
(1).出世。谓超凡而成仙。 三国 魏 嵇康 《答秀才》诗之二:“纵躯任世度,至人不私己。” 戴明扬 校注:“风俗通义:‘语曰:金不可作,世不可度。’抱朴子·黄白篇:‘经曰:金可作,世可度也。’”
(2).整个封域。 唐 李商隐 《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东有青龙西白虎,中含福星包世度。” 冯浩 笺注:“ 文宣帝 受 东魏 禪,都 鄴 ,而 晋阳 往来临幸。 鄴 在东, 晋阳 在西,故首句云然,兼取 汉 世 苍龙闕 白虎观 之名矣。次句统举所有封域。”
《漢語大詞典》:默仙
谓默然成仙。《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李善 注引《桓子新论》:“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示民有终。” 吕延济 注:“验之则 康 ( 嵇康 )默而仙矣。” 唐 皎然 《答韦山人隐起龙文药瓢歌》:“世人强知金丹道,默仙不成秽仙老。”
分類:默然成仙
《漢語大詞典》:升跻(升躋)
(1).上升。 唐 孟郊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诗:“凿山幽隐端,气象皆昇躋。”
(2).成仙,升仙。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惟 李白 不修小节,放浪诗酒,内境超然,灵明无恙,合许昇躋,以劝世人。”
登攀。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復转入暗底,隙隘崖悬,无由著足,然而机关渐熟,升躋似易,觉明处之魂悸,不若暗中之胆壮也。”
《漢語大詞典》:翀举(翀舉)
谓成仙升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引:“翀举轮迴,二者均幻也。”明史·杨最传:“神仙乃山栖澡鍊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闥,袞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 清 方文 《庐山诗·寻真观》:“ 李相 非端人,乃生腾空女,日与 蔡寻真 ,相期学翀举。”
分類:成仙升天
《漢語大詞典》:受度
道家谓被度成仙。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翊圣敬刘海蟾:“每一人得道,九天皆贺。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职。”
分類:道家成仙
《漢語大詞典》:玄木
传说中的一种常绿树,谓食其叶,可成仙。吕氏春秋·本味:“ 中容 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 高诱 注:“赤木、玄木,其叶皆可食,食之而仙也。” 战国 宋玉 《高唐赋》:“玄木冬荣,煌煌荧荧。” 三国 魏 曹植 《大暑赋》:“寒泉涌流,玄木奋荣。”
《漢語大詞典》:缑峰(緱峰)
即 缑氏山 。多指修道成仙处。《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唐享懿德太子庙乐章一》:“ 伊浦 凤翔, 緱峰 鹤至。”参见“ 緱氏山 ”。
分類:修道成仙
《漢語大詞典》:缑氏山(緱氏山)
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 汉 刘向 列仙传·王子乔:“ 王子乔 者, 周灵王 太子 晋 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 伊洛 之间,道士 浮丘公 接以上 嵩高山 。三十餘年后,求之於山上,见 桓良 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 緱氏山 巔。’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后因以为修道成仙之典。 唐 李白 《凤笙篇》:“緑云紫气向 函关 ,访道应寻 緱氏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