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心热(心熱)  拼音:xīn rè
1.热心、热诚。《红楼梦》第四九回:「那宝琴年轻心热,且本性聪敏。」《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何小姐最是心热不过的人。」
2.高兴。《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只把个嫁字儿哄他心热,撒漫使钱。」
3.心中惭愧、难为情。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三出:「(生)心热,自小攻书,从来知礼,忍使行亏名缺。」
《國語辭典》:羞愧  拼音:xiū kuì
羞耻惭愧。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众人看著那妇人穿了衣服,起来又磕了两个头,同乌龟满面羞愧,下船去了。」
《國語辭典》:愧恨  拼音:kuì hèn
因羞愧而生恨。《儒林外史》第四○回:「破费了父亲的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漢語大詞典》:感惭(感慙)
感动惭愧。后汉书·列女传·姜诗妻:“姑感慙呼还,恩养愈谨。”
分類:感动惭愧
《漢語大詞典》:怀愧(懷愧)
心中惭愧。 三国 魏 曹丕 《又与吴质书》:“从我游处,独不及门,瓶罄罍耻,能无怀愧。” 晋 陶潜 《劝农》诗:“儋石不储,飢寒交至。顾余儔列,能不怀愧。”
分類:心中惭愧
《國語辭典》:腼然(靦然)  拼音:tiǎn rán
羞愧脸红的样子。《国语。越语下》:「余虽腼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又安知是諓諓者乎?」
《漢語大詞典》:愧悔
惭愧懊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闻吾此説,初大惊骇,其后寻愧悔焉。”《资治通鉴·隋文帝仁寿二年》:“今者自新之路永絶,愧悔之心莫见,岂不哀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逾年,生乡、会果捷,官翰林,投刺謁 范公 ,公愧悔不见。” 柳青 《狠透铁》:“他妈好歹没吱声,只是愧悔地笑着。”
分類:惭愧懊悔
《漢語大詞典》:颡泚(顙泚)
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视。” 赵岐 注:“顙,额也。泚,汗出泚泚然也。见其亲为兽虫所食,形体毁败,中心慙,故汗泚泚然出於额。”后因以“顙泚”表示心中惭愧、惶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隆友道》:“岂其英爽,犹累形躯,同时之人,能不顙泚。”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闻之犹鼻酸,见者宜顙泚。”
《國語辭典》:愧服  拼音:kuì fú
崇拜他人的技能而自惭不如。《新唐书。卷八九。尉迟敬德传》:「试使与齐王戏,少选,王三失槊,遂大愧服。」
《國語辭典》:惭感(慚感)  拼音:cán gǎn
感激。晋。干宝《搜神记》卷五:「翁之厚意,出苇相渡,深有惭感,当有以相谢者。」
《漢語大詞典》:卑陬
(1).惭愧不安貌。庄子·天地:“ 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慙怍之貌。”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卑陬,愧惧貌。’一曰颜色不自得也。” 唐 石镇 《罔两赋》:“於是罔两卑陬改容,逡巡徐避。”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卑陬拳缩兮,宅体险微。”
(2).低下鄙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随巢胡非子:“ 胡非 之言曰:‘ 曹劌 匹夫之士,一怒而刼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君子之勇也。’其説亦卑陬无过人处。”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格律卑陬,音调乖舛,风神兴象,无一可观,乃诗家大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科举之学不坏人材论:“读 刘祁 归潜志,千万卑陬之士,谋树一帜,择庸陋空滑,不著边际之文,立为格调。”
《漢語大詞典》:余惭(餘慚,餘慙)
亦作“ 餘慙 ”。不尽的惭愧。《梁书·王筠传》:“ 夔 牙 接响,顾有餘惭;孔翠羣翔,岂不多愧。”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崇祀名贤》:“至于溢美之申,捧主之入,实有餘慙。”
分類:不尽惭愧
《國語辭典》:恧然  拼音:nǜ rán
惭愧的样子。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二。槐西杂志二》:「其人恧然曰:『君既不畏,我不欺君,身即是鬼,以曾为士族,不能逐焰口争钱米,叨为气类,求君一饭可乎?』」
《漢語大詞典》:惭叹(慚歎)
亦作“慙叹”。 惭愧感叹。后汉书·赵咨传:“盗尝夜往劫之, 咨 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盗皆慙叹。”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美人望昏至,慙叹前相持。” 唐 白居易 《早朝》诗:“ 汉 庭方尚少,慙叹鬢如霜。”
分類:惭愧感叹
《漢語大詞典》:惊惭(驚慚,驚慙)
亦作“ 惊慙 ”。 惊恐而惭愧。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封表》:“一省惊慙,再悸魂府。”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吟讽惨容,后因来褰帘,忽覩 恪 ,遂惊慙入户。” 宋 张耒 《谢得请表》:“罔俾造朝,更佩恩荣之从欲。内循安便,未免惊惭。”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喷帝:“一日食次, 宁王 错喉喷上鬚,王惊惭不遑。”
分類:惊恐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