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怀惭(懷慙)
亦作“ 怀惭 ”。 心中惭愧。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往时 辽东 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 河东 ,见羣豕皆白,怀慙而还。”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自是诸子怀慙,不敢失敬。” 唐 张继 《春申君祠》诗:“当时珠履三千客, 赵 使怀惭不敢言。” 宋 曾巩 《上欧阳舍人书》:“ 韩吏部 云:‘诚使 屈原 、 孟軻 、 扬雄 、 司马迁 、 相如 进於是选,僕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尔。’此言可念也。”
分類:心中惭愧
《漢語大詞典》:顾惭(顧慚)
自顾而惭愧。 唐 杜甫 《北征》诗:“顾惭恩私被,詔许归蓬蓽。” 仇兆鳌 注:“顾惭,自顾惭愧也。”
分類:自顾惭愧
《漢語大詞典》:惭负(慚負)
亦作“慙负”。 羞惭;惭愧辜负。后汉书·樊宏传:“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慙负黄泉。”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谢赐御筵表》:“方次旧闻,已叨优礼,省循非称,惭负失容。” 严复 《送沈涛园备兵淮扬》诗:“谁言死后无穷感,惭负先生远到期。”
《漢語大詞典》:可愧
令人惭愧。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孽精未除,徒负虚名,可愧,可愧!”
分類:惭愧
《漢語大詞典》:愧悚
惭愧惶恐。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附呈近作数首,聊以塞盛意,愧悚愧悚。”
《漢語大詞典》:歉然
不满足貌;惭愧貌。 宋 叶梦得 《石林家训》:“然盛夏帐中亦须读数卷书,至极困,乃就枕;不尔,胸次歉然若有未了事。” 明 张居正 《寄石麓李相公书》:“但弟以菲薄回翔廊庙,而翁以重望独淹留林壑,揆之古人弹冠之谊,殊用歉然。” 章炳麟 《定复仇之是非》:“明知听讼折狱之制不能至周,故作法者亦常歉然自愧,而有所假借宽贷於人。” 艾芜 《都市的忧郁》:“ 袁大娘 仍旧像往次一样带着歉然的神情,一边送衣服,一面微笑说。”
《漢語大詞典》:兢惭(兢慚,兢慙)
亦作“ 兢慙 ”。 惶恐惭愧。 前蜀 杜光庭 《大王本命醮葛仙化词》:“况荷殊荣,久叨重寄,循涯省分,常切兢慙。” 宋 曾巩 《襄州岳庙祈雨文》:“麦田苦於旱乾,民室忧於病癘。永惟责任,内集兢惭。”
分類:惶恐惭愧
《漢語大詞典》:愧惧(愧懼)
惭愧恐惧。南齐书·东南夷传:“但所献轻陋,愧惧唯深。”旧唐书·许圉师传:“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 明 刘基 《谢恩表》:“臣窃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马微忱,惟增愧惧。”
分類:惭愧恐惧
《國語辭典》:汗下  拼音:hàn xià
1.汗液流下或滴下。
2.形容心中惭愧。《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申之在三,赧然汗下。」
《漢語大詞典》:负愧(負愧)
亦作“ 负媿 ”。 抱愧,心中感到惭愧。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宋 王安石 《谢林肇长官启》:“荷推褒之过情,处负媿以终日。” 明 方孝孺 《送李参政之官广西序》:“吾之职不负愧,则吾之心乐矣。” 清 查慎行 《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朝家同再造,国事异中兴;此举无名极,当时负媿曾?”
《漢語大詞典》:感怍
感激惭愧。 宋 王安石 《与孟逸秘校手书》之三:“鷴已领得,感怍。当有原给之直,幸示下!” 明 张居正 《答宗伯董浔阳书》:“贤郎 春元 至,再辱台翰……捧读再三,感怍兼抱。”
分類:感激惭愧
《漢語大詞典》:负负(負負)
犹言惭愧、惭愧;对不起、对不起。后汉书·张步传:“ 茂 让 步 曰:‘以 南阳 兵精, 延岑 善战,而 耿弇 走之。大王柰何就攻其营,既呼 茂 ,不能待邪?’ 步 曰:‘负负,无可言者。’” 李贤 注:“负,愧也。再言之者,愧之甚。” 惠栋 补注引 王幼学 曰:“负负,犹言负罪负罪。” 宋 刘攽 《不愧屋漏赋》:“谨尔燕居,自获申申;仰夫匪隐,罔貽负负之文。” 洪深 《歌女红牡丹·电影故事》:“ 姜禹丞 闻之,惟有大呼负负而已。”
《漢語大詞典》:愧谢(愧謝)
谓对他人给予的照顾感到惭愧,并示感谢。宋书·谢晦传:“ 晦 至 江陵 ,无它处分,唯愧谢 周超 而已。”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杜子春》:“﹝老人﹞握其手曰:‘君復如此,奇哉!吾将復济子几緡方可?’…… 子春 愧谢而已。”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友人疑其妖魅所惑,惊谓之曰:‘君未尝娶,何者为妻家,得无妄想耶?’ 虚中 遽若省悟,但唯唯愧谢而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是友愧谢。”
《漢語大詞典》:愧畏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沈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分類:惭愧畏惧
《國語辭典》:赧然  拼音:nǎn rán
羞惭而脸红,难为情的样子。《韩诗外传》卷一○:「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听说东书房相见,想起改诗的去处,面上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