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他力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自力之诸行而言。念佛之行,为于佛方,成往生净土之大功德,而与众生者,故有此名。又对于自力念佛而言。谓念佛之功德,非欲回向净土而往生,乃于信心获得上,自感谢佛恩之情念,而口称佛名也。如真宗之念佛是。
地念佛
【佛学大辞典】
(仪式)真宗之葬礼,至葬所之途中立棺前行行念佛,谓之地念佛。
如法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别时念佛也。(参见:别时念佛)
别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但称一佛之名号也。通念佛之对。
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如法念佛。以净土行者于日日之行法常不能勇进,故或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为期而勤行念佛,是曰别时念佛。见观念法门,往生要集中末。
【佛学常见辞汇】
特别规定一个时间来念佛。
定心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也。二观想念佛,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三实相念佛,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一定业念佛,即上之观想念佛也。二散业念佛,即上之称名念佛也。三有相念佛,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四无相念佛,即上之实相念佛也。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今念佛之言,虽通于诸佛,而诸大乘之说,独限于阿弥陀佛也。往生要集下末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偏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楞严经五曰:「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起信论曰:「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往生要集中本曰:「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
【佛学次第统编】
念佛有总别之分,就总言之有三种:
一、称名念佛 口称佛名也。
二、观想念佛 静坐而观,念佛之相好功德也。
三、实相念佛 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也。
此于往生要集,配对定散有相无相而为四种:
一、定业念佛 即上之观想念佛也。
二、散业念佛 即上之称名念佛也。
三、有相念佛 即上之定业念佛与散业念佛也。
四、无相念佛 即上之实相念佛也。
以上所述,乃定散事(有相)理(无相)之四者,此中有相念佛,即定散之二者,故言其体,则为定散与实相之三种。顾就总之念佛而论,念佛之言,虽通于定散事理,然净土门所劝者,乃属于散业之称名,事之念佛也。
其次就别言之,乃对于观佛,而别立念佛之言也。此时于观佛之中,摄观想与实相之二种念佛,因之称名念佛,单名之曰念佛,如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对称是也。念佛专取称名者,乃净土门一家之洪范,于念声是一之释而知之。
往生要集曰:「明寻常念相者,此有多种,大分为四:一定业,谓坐禅入定观佛。二散业,谓行住坐卧散心念佛。三有相业,谓或观相好,或念名号,遍厌秽土,专求净土。四无相业,谓虽称念佛,欣求净土,而观身土,即毕竟空,如幻如梦,即体而空,虽空而有,非有非空,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空,是名无相业。」
「念佛三昧」有二种:
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此等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
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
念佛三昧经云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俗语佛源】
念佛吃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较普遍的修行方法。《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谓:「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念佛就是一心专注地观想佛(也指菩萨)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诵佛的名号。据说,念佛可以消除烦恼、业障。原始佛教一般专念释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则主张念十方世界诸佛。其中,净土宗又主张念西方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包括阿弥陀佛的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如著名的净土经《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包括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这也是净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卧皆可念佛,有时默念,有时出声。强调佛号要从心起,从口出,从耳入,念得历历分明,一心不乱。著名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念佛的归俗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清·省庵《观修净土诗》云:「劝君念佛归西去,利比娑婆万信赢。」又如老舍《茶馆》第二幕:「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权)
【三藏法数】
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数】
谓于如来相好功德,时常专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
念佛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之后所唱之回向文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十六字,为观无量寿经之文。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
念佛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专念弥陀如来往生净土之法门也。往生要集上本曰:「依念佛一门聊集经论要文。」同下本曰:「四十八愿中,于念佛门,别发一愿。」
念佛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称弥陀名号而愿往生之宗门也。为唐道绰,善导等诸师所弘通。即净土宗也。日本谓之净土真宗。五会法事赞曰:「持戒坐禅名正法,念佛成佛是真宗。」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的别名。
念佛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弥陀名号愿净土往生之人也。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
念佛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五停心观之一。(参见:五停心观)
念佛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又】如法华三昧,二十五三昧,弥陀三三昧为法会勤行式之名。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念佛往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弥陀大悲愿力之回向,信心发得,入于念佛三昧,一生造恶之凡夫身亦直往生于极乐也。或谓行口称念佛,心念不乱,往生极乐。或谓以定善散善之回向而往生,皆以念佛为本,故概称往生弥陀佛国者,曰念佛往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为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极乐净土之业因,以弥陀本愿正定业之称名念佛一行为根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