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种忏悔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三、厌离心〕,谓我等当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三品忏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礼赞曰:「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佛学常见辞汇】
往生礼赞说:「忏悔有三品,上中下。上品忏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忏悔;中品忏悔者,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忏悔;下品忏悔者,遍身彻热,眼中泪出者,名下品忏悔。」
【佛学次第统编】
往生礼赞曰忏悔有三品:
一、上品忏悔 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
二、中品忏悔 遍身热行从毛孔出,眼中血流。
三、下品忏悔 遍身彻热,眼中泪出。
三聚忏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菩萨藏经之异译。说随喜劝请回向三聚之忏悔法。
大准提菩萨焚修悉地忏悔玄文
【佛学大辞典】
(经名)准提忏之具名。
方等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六根忏悔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悔六根之罪障也。法华忏法记其作法。
正忏悔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忏法之式有七日之加行法,其终正作行事,曰正忏悔。
回心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回恶心而向善心披陈往日之非而悔过也。
作法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悔法之一。(参见:忏悔)附录。
菩萨五法忏悔文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失译。于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之五悔各作偈语,盖西土贤圣之撰述也。
菩萨五法忏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五法忏悔文之异名。
楞严忏悔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释谛闲撰。
金鼓忏悔梦
【佛学大辞典】
(故事)(参见:金鼓)
金鼓
【佛学大辞典】
(故事)梦有金鼓,说忏悔之偈颂。金光明经忏悔品曰:「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殊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复于光中得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众宝树下坐琉璃座,与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抱击鼓出大音声,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止观七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然忏为梵语忏摩Ks!amayati之略,而非汉语,故台宗之子弟不取之。四明之金光明经文句记三曰:「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悔过之译,不叶本义。忏摩者请他忍恕之义也。又谓发露已犯罪,则梵语提舍那矣Des/ayati或Des/anakarani^ya%,译曰说罪也。玄应音义十四曰:「忏悔,此言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南山戒疏一下曰:「忏悔,悔是此土之言,忏是西方略语,如梵本言忏摩也。忏字非苍雅所陈,近俗相传故耳。」寄归传二曰:「旧云忏悔,非关说罪,何者?忏摩乃是西音,自当忍义。悔乃东夏之字,追悔为目,忏之与忍,回不相干。(中略)恐怀后滞,就他致谢。即说忏摩之言,必若自己陈罪,乃云提舍耶矣。」有部毗奈耶十五注曰:「言忏摩者,此方正译当乞容恕,容忍致谢义也。若触误前人,欲乞欢喜者,皆云忏摩。无问大小,咸同此说。若悔罪者,本云阿钵底提舍那A^pattides/ana%,阿钵底是罪,提舍那是说,应言说罪。云忏悔者,忏是西音,悔是东语。不当请恕,复非说罪,诚无由致。」慧苑音义下曰:「忏悔谓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
【佛学常见辞汇】
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
【佛学次第统编】
忏悔二字,乃梵汉双举之词,梵语忏摩,华言悔过,言忏者乃忏摩之略,言悔乃悔过之意也。总之忏摩原意,乃请他忍恕之义。悔过者,则又自行悔罪之意也。止观曰:「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是又就去来言之矣。
忏悔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普贤行愿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俗语佛源】
对自己的过错或罪恶进行反省并决心改正,谓之忏悔,这是一个梵汉并举的词。忏,是梵语Ksama(忏摩)的省音,意为悔过。忏悔原为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在仪式上,让犯戒者披露自己的过失。南朝梁·萧子良《净住子·涤除三业门》说:「忏悔之法,当先洁其心、静其虑、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肃其容,内怀惭愧,鄙耻外发。」指出忏悔时必须至诚恳切。忏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长短不等的「忏悔文」。中国的忏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场忏法」,后又有「观音忏」、「法华忏」、「金光明忏」等。有注重程式的「事件忏」,也有注重谛观的「理忏」。忏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心地观经》卷一谓经:「发露忏悔,罪即消除。」(李明权)
【三藏法数】
梵语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名忏悔。
【三藏法数】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忏悔功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忏悔罪为天台所立五悔之一,洗除已造之罪之唯一要法也。心地观经一曰:「若覆罪者,罪即增长,发露忏悔罪即消除。」业报差别经曰:「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罪。」四分律毗尼增一法曰:「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长。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所立五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