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高级汉语词典》:悔悟心行
反省思想、行为
《漢語大詞典》:孝称(孝稱)
尽心行孝的名声。后汉书·朱穆传:“ 穆 字 公叔 。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輒不饮食,差乃復常。”
《漢語大詞典》:行私
怀着私心行事。管子·君臣下:“为人君者,倍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吕氏春秋·贵公:“ 桓公 行公去私恶,用 管子 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 竖刁 而虫出於户。”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上》:“彼清流相标榜者,皆罔上行私者耳。”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但我又知道人们怎样地用了公理正义的美名,正人君子的徽号,温良敦厚的假脸,流言公论的武器,吞吐曲折的文字,行私利己,使无刀无笔的弱者不得喘息。”
《漢語大詞典》:缘道(緣道)
(1).谓以攀缘之心行道。庄子·齐物论:“不喜求,不缘道。” 成玄英 疏:“固不以攀缘之心行乎虚通至道者也。”
(2).沿途。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驎之 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餉,缘道以乞穷乏,比至 上明 亦尽。”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
《漢語大詞典》:行精
心行洁净。晏子春秋·问下二四:“行精而不以明污。” 张纯一 注:“心行洁浄,隐人之恶。”
分類:心行洁净
《国语辞典》:为善不欲人知(为善不欲人知)  拼音:wéi shàn bù yù rén zhī
默默行善而不希望别人知道。多指真心行善的人。如:「他每个月用无名氏的名义,捐款给慈善机关已达二十年。为善不欲人知,真令人敬佩。」
十六心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六行相同。(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六行相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心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念念迁流者,故曰心行。又善恶之所念,谓之心行。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止观五曰:「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维摩经佛国品曰:「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六趣往行,善恶悉善知也。」【又】心中念念不忘为心行。禅宗明心见性,不使心有昏昧也。六祖坛经曰:「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人的心理活动。
心行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于真宗,南无阿弥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号之缘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来之愿行,故离南无阿弥陀佛之行而无信,离信而无行。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参见:言语道断)
正心行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昧之一译也。三味者正心行邪曲之处也。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究竟之真理,言语之道断而不可言说。心念之处灭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之异名,心者迁流于刹那,皆云心行。璎珞经下曰:「一切言语断道心行处灭。」维摩经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语道断。」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中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俗作「同断」者误。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意谓究竟的真理,不是言语所能言说,也不是心思所能思念。
受诸心行特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特胜之一。(参见:十六特胜)
【三藏法数】
谓既与观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是为特胜。
心行平等难
【三藏法数】
谓痴冥之人,多执彼我之见,若能冤亲平等,心无分别,是为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