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时轨(時軌)
当时的规矩或法度。 清 曾国藩 《送郭筠仙南归序》:“若夫自揣既熟,而或不达於时轨,是则非余之所敢知也。”
《漢語大詞典》:板楯蛮(板楯蠻)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秦 汉 时分布在当时的 巴郡 一带。后汉书·桓帝纪:“ 白马羌 寇 广汉属国 ,杀长吏, 益州 刺史率 板楯蛮 讨破之。” 李贤 注:“ 板楯 , 西南蛮 之号。”参阅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
《國語辭典》:学潮(學潮)  拼音:xué cháo
学生或教职员因不满学校措施、政治现状等,而举行的示威抗议活动。
《漢語大詞典》:颍川集(潁川集)
东汉 时 陈寔 、 荀淑 两家享名当时,均为 颍川 人,两家父子同游或聚会,称为“潁川集”。后代诗文中常用作典故,咏贤士相聚或出游。因事涉星象,故亦借以咏星。 唐 董思恭 《咏星》:“方知 潁川 集,别有 太丘 门。”参见“ 德星 ”、参阅后汉书·荀韩锺陈传
《漢語大詞典》:古玺
先 秦 印章的通称。鉩,即玺。古鉩印面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多变,不易辨识,形式多样。 秦 统一六国,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材料多数是铜,间有银和玉等。
《國語辭典》:白陶  拼音:bái táo
以洁白的黏土为材料,用高温烧制而成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商代。
《国语辞典》:时谚(时谚)  拼音:shí yàn
当时的谚语。
分类:当时谚语
《漢語大詞典》:决事比(決事比)
汉 代的判例汇编。当时凡判案无法律明文规定的,可以比附近似的条文,上报皇帝定案。这种判例汇编后再奏请皇帝批准,称为《决事比》,即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以后判案的根据。汉书·刑法志:“《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颜师古 注:“比,以例相比况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邦成谓若今时《决事比》。” 贾公彦 疏:“若今律其有断事,皆依旧事断之,其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故云《决事比》。”后汉书·陈忠传:“ 忠 略依 宠 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讞之敝。”
《國語辭典》:世纪末(世紀末)  拼音:shì jì mò
一个世纪的末期,本指十九世纪而言,因当时社会变革剧烈,人心浮动不安,到了极点,故有世纪末之称。后用以指没落的时代,世纪末的普遍倾向是绝望而追求刺激。
《漢語大詞典》:铜马军(銅馬軍)
新莽 末年 河北 的农民起义军。当时 河北 起义军有 铜马 、 大肜 、 高湖 、 重连 、 铁胫 、 大抢 、 尤来 、 上江 、 青犊 、 五校 、 檀乡 、 五幡 、 五楼 、 富平 、 获索 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 铜马 军为最强大,领袖有 东山荒秃 、 上淮况 等。公元24年起义军被 刘秀 陆续击破, 铜马 部众多被收编。后来 铜马 、 青犊 、 尤来 馀众共立 孙登 为帝。不久失败。
《國語辭典》:暴动(暴動)  拼音:bào dòng
群众共同实施不法的暴力行为,其所用方式有威胁、打斗、破坏等,以致造成险恶情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及安宁。
《國語辭典》:潮剧(潮劇)  拼音:cháo jù
流行于广东潮安、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形成于明朝中叶,当时称为「潮调」,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
《漢語大詞典》:查梨相
卑谄的脸相。当时挑担卖查梨者善于花言巧语,因以为喻。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恰纔陪着笑脸儿应昂,怎覰我这查梨相。”
《漢語大詞典》:侯龟(侯龜)
汉 王莽 时龟贝之一,是当时发行的一种货币。汉书·食货志下:“侯龟七寸以上,直三百,为幺贝十朋。”
《漢語大詞典》:轨据(軌據)
谓按照当时法定标准行事。管子·山国轨:“穀为下,币为上。百都百县轨据,穀坐长十倍。” 郭沫若 等集校:“轨据,谓依据也。即照令行事。” 马非百 新诠:“‘轨据’,谓按照‘轨程’所揭示之数据而管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