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众流归海(衆流歸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唐 杜甫 《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怎当得 丁生 连掷胜采,两人出注,正如众流归海,儘数赶在 丁生 处了。”
《漢語大詞典》:澡熨
谓潜移默化而使之归于纯朴。 宋 宋祁 《成都府新建汉文公祠堂碑》:“以诗书教人,澡熨故俗。”
《漢語大詞典》:损之又损(損之又損)
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汉 张衡 《东京赋》:“是以西匠营宫,目翫 阿房 。规摹踰溢,不度不臧。损之又损之,然尚过於 周 堂。”晋书·宣帝纪:“帝勋德日盛,而谦恭愈甚……恒戒子弟曰:‘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北闕初建,南营 翠微 ,曾未逾时, 玉华 创制。虽復因山藉水,非无架筑之劳;损之又损,颇有工力之费。”
《漢語大詞典》:澌静
消失而归于平静。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可惜,狂波巨涛,既卷入深曲的港湾,转折力尽,又随‘天然’的惰性律而将就澌静。”
《漢語大詞典》:同归殊涂(同歸殊塗)
语出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汉书·王莽传赞:“昔 秦 燔以立私议, 莽 诵六艺以文姦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亦作“ 同归殊途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其餘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国语辞典》:返正拨乱(返正拨乱)  拼音:fǎn zhèng bō luàn
除去祸乱,归于正道。参见「拨乱反正」条。
《国语辞典》:洗净铅华(洗净铅华)  拼音:xǐ jìng qiān huá
将脸上的脂粉全部洗掉。比喻人由绚烂而归于平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国语辞典》:万境归空(万境归空)  拼音:wàn jìng guī kōng
形容最后一切归于虚无。《红楼梦》第一回:「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国语辞典》:众毁所归(众毁所归)  拼音:zhòng huǐ suǒ guī
众人的毁谤归于一处。形容被大家所不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慄。」
《国语辞典》:把手言欢(把手言欢)  拼音:bǎ shǒu yán huān
1.互相握手,交谈甚欢。形容有深厚交情的友人见面时的状况。如:「去年同学会上,大家把手言欢的情景,现在记忆犹新。」
2.尽释前嫌,归于友好的动作。如:「误会解释清楚后,他们俩把手言欢,非常高兴。」
《国语辞典》:澄清天下  拼音:chéng qīng tiān xià
肃清祸乱,使天下归于太平。《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國語辭典》:功成不居  拼音:gōng chéng bù jū
本指顺应自然的存在,不占为己有。语本《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后引申为建立了功劳而不归功于自己。唐。白居易〈与崇文诏〉:「威力无暴,功成不居。」《清史稿。卷四○五。曾国藩传》:「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如畏。」
《漢語大詞典》:反朴还淳(反樸還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譊譊於世也?’” 明 归有光 《送许子云之任分宜序》:“尝愿天子与二三大臣,留意郡县,慎择守令,庶几有反朴还淳之渐。”亦作“ 反正还淳 ”。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张罗峰:“今乃人人侈用,一变至此,诚不可不反正还淳。”
《國語辭典》:百虑一致(百慮一致)  拼音:bǎi lǜ yī zhì
形容想法虽多,却不谋而合。《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此其分波而共源,百虑而一致者也。」
《國語辭典》:去邪归正(去邪歸正)  拼音:qù xié guī zhèng
舍弃恶行,回归正道。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三折:「哥哥你说的是壮士言,到京师见帝王,则要你去邪归正为良将,治国安邦万人讲。」《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关公曰:『绿林中非豪杰托足之处。公等今后可各去邪归正,勿自陷其身。』」也作「弃邪归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