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就
(1).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郑玄 注:“五就,五帀也。”
(2).《孟子·告子下》:“五就 汤 ,五就 桀 者, 伊尹 也。” 赵岐 注:“ 伊尹 为 汤 见贡於 桀 ,不用,而归 汤 。 汤 復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
《漢語大詞典》:反真
(1).道家语。谓复归本原,回返天然。庄子·秋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陈鼓应 今译:“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就叫做回復到天真的本性。”《淮南子·齐俗训》:“今夫 王乔 、 赤诵子 ,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
(2).谓人死归于自然。《庄子·大宗师》:“嗟来 桑户 乎!嗟来 桑户 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陈启天 注:“‘真’谓道,或自然。”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又以生为人羇,死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 宋 苏辙 《再祭张宫保文》:“至於委化之日,泊然反真。”
(3).返归淳朴。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故一野不如一市,一市不如一朝,一朝不如一用,一用不如上息欲,上息欲而下反真矣。”
《國語辭典》:和解  拼音:hé jiě
1.双方停止争执,归于和平。《三国演义》第七回:「见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
2.法律上谓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之契约。
《漢語大詞典》:耻格(恥格)
知羞耻而归于正。语本《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邢昺 疏:“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唐 张九龄 《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夫然后人斯耻格,庭少諍讼。”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且进人以行,则枝叶安有难别乎?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当今四海之广,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耻格之化。”
《漢語大詞典》:渝平
谓捐弃旧怨,复归于好。渝,通“ 输 ”。左传·隐公六年:“ 郑 人来渝平,更成也。”三国志·吴志·刘繇传:“后以 袁氏 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还为讐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寧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復践宿好。”
《漢語大詞典》:宿道
归于正道;持守道义。《荀子·王霸》:“若夫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职也。” 杨倞 注:“宿道,止於道也。” 清 方苞 《檄济宁诸生会课》:“盖闻风教之兴,士能宿道,而民胥效焉。”
《漢語大詞典》:圆常(圓常)
佛教语。谓破除偏执,归于常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皆妙觉圆常,释门上首。”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八:“庭前鶯囀处,时听语圆常。”
《漢語大詞典》:皈命
(1).犹皈心。《西游记》第五八回:“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誑上。”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五章:“默默思量,只好出家皈命佛陀、达磨、僧伽。”
(2).一切归于命运。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 墨子 的非命,其实是皈命。”
分類:归于命运
《漢語大詞典》:端身
(1).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孔子家语·三恕》:“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2).摆正身体。《四游记·猴王得仙赐姓》:“众猴听説,端身礼拜,称‘千岁大王’。”
《國語辭典》:醇化  拼音:chún huà
1.淳厚的教化。《晋书。卷二二。乐志上》:「醇化既穆,王道协隆。」
2.经过整合净化,使之达到精纯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归责(歸責)
谓将责任归于某人或某部门等。后汉书·和帝纪:“九月,京师蝗。吏民言事者,多归责有司。”
《漢語大詞典》:归勋(歸勳)
谓将功勋归于他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出不辞劳,入不数功,归勋引过,让以先下。”
《漢語大詞典》:形虚
谓使一切形器归于虚无。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 王先谦 集解:“劳於蹇难浅薄之事,而欲导羣物以成兼济之功,虚形器以合太一之理。”
《漢語大詞典》:剿净(剿凈)
谓除去疵累而归于净洁。
《漢語大詞典》:有耻且格(有恥且格)
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何晏 集解:“格,正也。” 邢昺 疏:“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脩而归正也。”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天下有重典而不为酷者,惩一儆百,辟以止辟是也;有最轻之典而人莫敢犯者,有耻且格是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诸凡国法,治人身恶之既形者,制其滋蔓之多,必先教以天条,而后齐以国法,固非不教而杀矣,亦必有耻且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