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弥陀(彌陀)
亦作“ 弥陁 ”。 阿弥陀佛 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 释迦 、 药师 并称三尊。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愿西遇 弥陀 ,上征 兜率 。” 宋 苏轼 《绝句》之一:“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 弥陀 共一龕。”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断迷习,消尘障, 弥陁 本性原无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其实呢,罪过并不在‘老’,而在于‘卖’的,假使他在叉麻酱,念 弥陀 ,一字不写,就决不会惹青年作家的口诛笔伐。”
《漢語大詞典》:阿弥陀(阿彌陀)
见“ 阿弥陀佛 ”。
《國語辭典》:阿弥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胡语。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著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也称为「无量寿佛」。
《国语辞典》:阿弥陀经(阿弥陀经)  拼音:ē mí tuó jīng
佛教典籍。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内容叙说阿弥陀佛净土的种种,并强调若人在七日中心志集中的念阿弥陀佛,死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自会来接引往生净土。此经和《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合称为「净土三经」。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
《國語辭典》:阿弥陀佛(阿彌陀佛)  拼音:ē mí tuó fó
佛教经典中所记载的佛。译自胡语。他原是世自在王如来时的法藏比丘,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则成为阿弥陀佛。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即有翻译。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后来的净土宗。随著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间相互问候语。《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也称为「无量寿佛」。
《漢語大詞典》:南无阿弥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净土宗的“六字洪名”,意为“归命无量光觉”或“归命无量寿佛”。净土宗以持名念佛为主要修行方法,谓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命终往生西方净土。《观无量寿经》:“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宋 苏轼 《阿弥陀佛赞》:“佛子在时百忧绕,临行一念何由了;口诵南无阿弥陀,如日出地万国晓。”《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哑子合着掌,忽然念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説话,将 张稍 从前过恶,一一説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昨天长老怕他病倒,亲自为他配药,内加三钱人参。他极其感动,双手合十,口诵‘南无阿弥陀佛!’”
《漢語大詞典》:弥陀榻(彌陀榻)
即弥勒榻。民间误称 弥勒佛 为 弥陀佛 ,故有此称。《黑籍冤魂》第四回:“见他横在一张弥陀榻上,蹺着脚。”参见“ 弥勒榻 ”。
《漢語大詞典》:弥勒榻(彌勒榻)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 弥勒佛 坐榻状,故称。 明 屠隆 《起居器服笺·短榻》:“高九寸,方圆四尺六寸。三面靠背,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书斋閒处,可以坐禪习禪,共僧道谈玄,甚便斜倚。又曰弥勒榻。”《花月痕》第十四回:“ 秋痕 出来,见 痴珠 酒气薰薰,躺在窗下弥勒榻上。”
《国语辞典》:金色  拼音:jīn sè
1.金黄色。如:「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
2.佛身神圣光彩的颜色。弥陀赞:「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漢語大詞典》:净域
佛教语。原指 弥陀 所居之净土,后为寺院的别称。南史·隐逸传下·庾詵:“ 上行先生 已生 弥陁 浄域矣。”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远览形势,虔心浄域。” 明 唐顺之 《游嵩山少林寺》诗:“浄域 龙岩 上,香臺 鷲岭 边。” 清 钮琇 觚賸·圆圆:“遇乱能全,捐荣不御,皈心浄域,晚节克终。”
《漢語大詞典》:势至(勢至)
佛教语。 大势至菩萨 的省称,为“西方三圣”( 弥陀 、 观音 、 势至 )之一, 阿弥陀佛 的右胁侍。 唐 慧能 《坛经·疑问品》:“慈悲即是 观音 ,喜捨名为 势至 ,能净是 释迦 ,平直是 弥勒 。”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散佛之体,则 文殊 得其理, 普贤 得其行, 观音 得其悲, 势至 得其智;合之则佛也。”
《漢語大詞典》:后佛(後佛)
后来出世之佛。谓弥陀佛。 南朝 梁 沈约 《千佛颂》:“前佛后佛,迹罔隆窊。”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前佛后佛,谅同金口,即教当教,寧殊玉谍。”
分類:出世弥陀
一切经中弥陀偈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即后出阿弥陀佛偈也。(参见:后出阿弥陀佛偈)
九品弥陀
【佛学大辞典】
(图像)阿弥陀佛之尊形,有九品之别也。此为九品往生之机类所感见,故其尊形亦有九品之异。其说基于观无量寿经。经言九品往生之人,感弥陀来迎之相,有差别也。后世遂于印契等,说九品之别。隋唐之世,似既有其说。观夫往生礼赞所谓五山毫独朗宝手印恒分者,其为述弥陀宝手印契从于各品而不同,可知也。日本所传唐本阿弥陀九品曼荼罗,于中台安上品上生之阿弥陀佛,于八华安置上品中生以下之八品阿弥陀佛云。其手印古今不同。古图来迎阿弥陀尊之手,皆作安慰摄取之一印。是合于授手迎接之经文。新图则上上上中下上之三品,作转法轮之印。上下中上之二品,作安慰摄取之印。作摄取之印则可。如轮印,密家虽有其说,然不如安慰摄取之为亲切也。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九品往生之差别且教陀罗尼。
九品往生阿弥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之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