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呀喘
张口喘气。 宋 苏轼 《真兴寺阁》诗:“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分類:张口喘气
《漢語大詞典》:崖柴
形容张口欲咬人之状。三国志·魏志·曹爽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 轨 、 胜 、 范 、 当 等,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故于时谤书,谓‘臺中有三狗,二狗崖柴不可当,一狗凭 默 作疽囊。’三狗谓 何 ( 何晏 )、 邓 ( 邓颺 )、 丁 ( 丁謐 )也。 默 者, 爽 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 謐 尤甚也。”《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长蛇晈晈三曾黑,大鸟崖柴两翅青。”
分類:张口
《漢語大詞典》:笑呀
张口笑。 宋 梅尧臣 《次韵再和永叔尝新茶杂言》:“从揉至碾用力尽,只取胜负相笑呀。”
分類:张口
《漢語大詞典》:颬颬
(1).张口吐气貌。文选·张衡〈西都赋〉:“含利颬颬,化为仙车。” 吕延济 注:“颬颬,开口貌。” 明 刘基 《九叹》之四:“虎豹颬颬兮,为喜为瞋。”
(2).风声。 刘半农 《呜呼三月一十八》诗:“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颬颬。”
《漢語大詞典》:咄诺(咄諾)
谓呼唤应诺。 唐 司空图 《休休亭》:“咄诺,休休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常用以形容事情轻易,只须张口一唤。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刘义叟 为予言,晋书言‘咄嗟而办’,非是,宜言‘咄喏而办’。”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则见女娘教安排酒来……顷刻之间,咄喏而办。”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适造一殿,无瓦而值雨……一吏白于官长曰:‘多差兵士,以钱鏹分俵关厢铺席,赁借楼屋腰簷瓦若干,候旬月新瓦到,照数赔还。’府司从之,殿瓦咄诺而办。”
《国语辞典》:哈哈笑  拼音:hā hā xiào
张口大声地笑。如:「他看漫画时,总是不停地哈哈笑。」
《漢語大詞典》:喘呀
张口喘息。 宋 韩驹 《送倪巨济将仕》诗:“赤日下照烘朝霞,腹鸣肩举气喘呀。”
分類:张口喘息
《漢語大詞典》:呀吓(呀嚇)
张口出气貌。 唐 柳宗元 《晋问》:“呀吓匍匐,復就臠切,莫保龙籍。”
《漢語大詞典》:呿嗋
指喘气。呿,张口;嗋,闭口。 宋 沈辽 《德相所示论书聊复戏酬》诗:“或习以娱乐,或劳於呿嗋。”
《国语辞典》:打阿老  拼音:dǎ ā lǎo
因身体疲倦或想睡而张口呵气。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打阿老,痛伤悲。」也作「打呵欠」。
《漢語大詞典》:哆噅
张口不正。丑貌。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夫靡颜腻理,哆噅顣頞,形之异也。”
分類:张口
《漢語大詞典》:呿吟
(1).张口舒气;呼吸。《素问·宝命全形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张隐庵 集注:“呿,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呿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
(2).指吟咏。 清 黄宗羲 《陆鉁俟诗序》:“呿吟謦欬,无不高雅。”
《漢語大詞典》:吒呀
张口貌。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如今箇箇口吒呀,问著乌龟唤作鳖。”
《漢語大詞典》:咤呀(吒呀)
张口貌。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如今箇箇口吒呀,问著乌龟唤作鳖。”
《国语辞典》:哈哈大笑  拼音:hā hā dà xiào
张口大声纵情地笑。如:「他故意做出一副滑稽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