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常山蛇阵


《孙子·九地》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庾子山集》卷一《哀江南赋》
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

例句

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杜牧 东兵长句十韵

《国语辞典》:常山  拼音:cháng shān
植物名:(1)芸香科臭常山属,落叶灌木。高可达三公尺。单叶互生,具黄色半透明腺点,发恶臭,菱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花黄绿色,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萼片、花瓣、雄蕊均为四枚。蒴果裂开为四枚分果片,种子黑色,近球形,有胚乳。根茎及果入药,味辛、有小毒。原产韩国及日本。(2)虎耳草科常山属,灌木。高一至二公尺。单叶,对生,倒卵形、椭圆形至披针形。伞房状圆锥花序,花瓣五枚,蓝色或白色。浆果黑熟。根入药。分布东亚、东南亚及印度。
《國語辭典》:常山蛇  拼音:cháng shān shé
神话传说中会稽常山一种首尾互相救应的蛇。这种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腰则首尾并至,名为率然。《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古代兵学家取效其反应迅捷,而演成阵势。唐。薛逢 上前易定卢尚书启:「遂使常山蛇阵,翻成干戚之文,易水剑歌,遽变鹿鸣之奏。」
分類:首尾相救
《漢語大詞典》:常山舌
新唐书·颜杲卿传载:“ 杲卿 至 洛阳 , 禄山 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 杲卿 瞋目駡曰:‘汝 营州 牧羊 羯 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 唐 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 禄山 不胜忿,缚之 天津桥 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绝,贼钩断其舌,曰:‘能復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 颜杲卿 为 常山 太守,后因以“常山舌”作宁死不屈之典。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为 张睢阳 齿,为 颜常山 舌。”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 常山 舌在心犹壮,南史书存手自持。”
《漢語大詞典》:常山阵(常山陣)
首尾呼应的阵法。阵势如 常山 之蛇,故名。 隋 明余庆 《从军行》:“风捲 常山 阵,笳喧 细柳 营。”参见“ 常山蛇 ”。
《國語辭典》:常山蛇  拼音:cháng shān shé
神话传说中会稽常山一种首尾互相救应的蛇。这种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腰则首尾并至,名为率然。《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古代兵学家取效其反应迅捷,而演成阵势。唐。薛逢 上前易定卢尚书启:「遂使常山蛇阵,翻成干戚之文,易水剑歌,遽变鹿鸣之奏。」
分類:首尾相救
《分类字锦》:颜常山舌(颜常山舌)
唐书忠义传安禄山使史思明等攻颜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贼执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詈不绝贼钩断其舌曰能复詈否杲卿含胡而绝文天祥 正气歌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分类:
《漢語大詞典》:海州常山
即臭梧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二》:“沿堤有木,其叶如桑,其华五出,筒状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则臭,殆海州常山类歟?”
《分类字锦》:常山瑞马(常山瑞马)
晋书新蔡王腾传初腾发并州次于真定值大雪平地数尺营门前方数大雪融不积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表献之
分类:
《国语辞典》:常山蛇势(常山蛇势)  拼音:cháng shān shé shì
常山蛇,传说会稽常山有一种蛇,击其头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腰则首尾皆应。常山蛇势即古代兵学家取效常山蛇反应迅捷而演成的阵势。《晋书。卷九八。桓温传》:「初,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
分类:常山会稽
《漢語大詞典》:张王(張王)
(1).指 汉 张耳 。 项羽 分封诸侯王时被封为 常山王 ,后归 刘邦 ,又改立为 赵王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 伍员 灌溉於宰 嚭 , 张王 抚翼於 陈相 。” 李善 注:“ 陈餘 因 张耳 抚翼而奋飞。”
(2). 唐 代著名诗人 张籍 、 王建 的并称。 徐澄宇 《〈张王乐府〉导言》:“ 张 王 乐府虽然同属 杜甫 以来的现实主义与新乐府运动的系统,而与这系统中其他诗人的作风究竟有所不同,而自成其为 李 、 杜 、 元 、 白 以外的‘乐府正宗’。”
《漢語大詞典》:雩泉
泉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常山 上。 宋 熙宁 八年, 苏轼 守 密州 ,祷雨于此而应,故名。 宋 苏轼 《雩泉记》:“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 雩泉 。” 宋 苏轼 《留别雩泉》诗:“举酒属 雩泉 ,白髮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復照泉上人。”《嘉庆重修一统志·青州府一·山川》:“ 常山 :在 诸城县 南二十里…… 苏軾 祷雨於此,名曰 雩泉 ,因搆亭其上,作《雩泉记》。”
《漢語大詞典》:钩舌(鉤舌)
钩断舌头。 唐 常山郡 太守 颜杲卿 被 安禄山 俘获,“ 禄山 不胜忿,缚之 天津桥 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絶,贼鉤断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事见《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后用以为典实。 宋 文天祥 《平原》诗:“哀哉 常山 惨鉤舌,心归朝廷气不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