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心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句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为直诠诸法之自体者,故曰名诠自性。句为诠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者,故曰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有法差别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相违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辞,差别者,其前名辞里面所含之别件,相违者,反对之意。凡狡黠之论法,于宗之前名辞,怀抱二种之意许,立者成立其一,希敌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陈之因,于宜关系之同品不关系,反关系于不应关系之异品,缺因之后二相,敌者因之却为无过之因,是即有法差别相违因也。亦见因明入正理论等。
自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宗法五名之一。(参见:宗法)
宗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立量三支之第一支,由二句而成。又名曰宗体所立。其二句有五种之异名:一前句云自性,后句云差别。二前句云有法,后句云法。三前句云所别,后句云能别。四前句云前陈,后句云后陈。五前句云宗依,后句云亦宗依。以此二者皆宗体之所依也。见因明大疏上。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隋瞿昙法智译。说善恶业报之差别。
佛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
【三藏法数】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法界无差别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唐提云般若译。明菩提心。本论之疏著如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文一卷,宋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二卷,宋普观述。
法差别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参见:法自相相违因)),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于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言谓五蕴和合之假我,即常一之神我也,因之虽于言陈自相之上用立敌相符之言物,而彼意许者,欲成立自宗之神我也。然彼诸说之积聚性之因,转于同品之卧具等,而卧具等为假我之用物,非神我之用物,相违于欲立者成立之意许,于是生法之差别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平等而云。不指万法一如之法性,而数个个之性类也。在佛教,从觉法上舍离差别之见,并全然离差别见之平等,皆为恶平等之名所排。于菩萨修行上越自利利他之差别相,始为达圆满之平等者。
【佛学常见辞汇】
同类相殊叫做差,异类相殊叫做别。
【俗语佛源】
事物的差异、不同,称为「差别」。如曹禺《日出》第四幕:「头等货、三等货,都是这么一说,差别倒是很有限。」有时也作「区别」解释。如清·姚鼐《读司马法六韬》:「余常谓周秦以降,文辞高下,差别颇易。」此词出于佛经。《百喻经·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争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然而,在佛学上,「差别」主要是针对「平等」而言的,指的是在现象上,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自相」。佛教认为,世间种种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的不同而造成的。如《俱舍论》卷十三谓:「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但是有情(众生)业差别起。」也可以说,差别是妄念的反映。《华严妄尽还源观》指出:「是心即摄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的境界。比如说,佛菩萨渡众生,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于或人或畜、或怨或亲,都是一视同仁的。又如真正实行「布施」的,要做到不见己、不见人、不见能施物,也是一种平等观。说到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平等。当然,所谓「平等」,并不是抹煞现象上的种种差别,而是不去执著这种差别。今在一些文章中会经常用到,如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又如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质上的平等。(李明权)
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为法其外相虽有种种差别,然其内情为一、如波之姿虽异,而其水性则一、故云无差别。
众生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业报差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一卷,隋瞿昙法智译。为首迦长者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而转,广说一切之业,各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