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刘宽
 
政成蒲鞭
 
施鞭蒲
 
示耻蒲鞭
 
蒲岂非鞭
  
蒲鞭悬
 
蒲鞭示辱
 
相关人物
刘宽(字文饶)


《东观汉记》卷十三〈刘宽传〉~474~
刘宽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民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后汉书》卷二十五《刘宽传》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延熹八年,徵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简释

蒲鞭:咏官吏实施仁政。宋陆游《江东韩曹唏道寄杨庭秀所赠》:“政成蒲鞭亦不用,地上钱流仓粟红。“


例句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

推诚废钩距,示耻用蒲鞭。 白居易 七年春题府厅

龚遂刘宽同煦妪,张飞关羽太驱驰。 贯休 贺郑使君

庾亮风流澹,刘宽政事超。 贯休 避地毗陵上王慥使君

《國語辭典》:岂非(豈非)  拼音:qǐ fēi
难道不是。表示反诘的语气。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國語辭典》:不已  拼音:bù yǐ
不绝、不停止。《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文选。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國語辭典》:不惟  拼音:bù wéi
1.不思。三国魏。王粲〈赠士孙文始诗〉:「视明听聪,靡事不惟。」汉。韦贤〈讽谏诗〉:「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2.不仅、不但。如:「这样做,不惟对你好,也对别人有个交代。」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盖见龙逢、比干之亡其身,而不惟飞廉、恶来之灭其族也。」
《國語辭典》:毋乃  拼音:wú nǎi
岂非、莫非、未免、只恐,表示推测的语气。《左传。昭公十六年》:「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聊斋志异。卷一。青凤》:「旨酒自饮,不一邀主人,毋乃太吝?」也作「无乃」。
《漢語大詞典》:非乃
岂非;莫不是。史记·孝文本纪:“今法有肉刑三,而姦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
分類:岂非
《漢語大詞典》:独非(獨非)
表示反问。犹岂非,难道不是。史记·酷吏列传:“ 临江王 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竇太后 闻之,怒,以危法中 都 …… 景帝 曰:‘ 都 忠臣。’欲释之。 竇太后 曰:‘ 临江王 独非忠臣邪?’於是遂斩 郅都 。” 明 李东阳 《重修尼山宣圣庙记》:“是固元气藴蓄之深且久,亦独非钟萃孕育之厚,有以致之然乎?”
《国语辞典》:不其然  拼音:bù qí rán
不是如此。常置于疑问句句尾。含岂非如此的意思。《文选。范晔。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故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菹戮,不其然乎?」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以错文见义,若如所论,则经当有事同文异而无其义也,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宽刑。《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也作「鞭蒲」。
《國語辭典》:鞭蒲  拼音:biān pú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柔软而不能伤人。古时用来扑责罪人,意谓宽刑。元。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诗〉:「我本野人偶叨禄,向汝未忍施鞭蒲。」也作「蒲鞭」。
《國語辭典》:蒲鞭  拼音:pú biān
用蒲草制成的鞭子。比喻宽刑。《后汉书。卷二五。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也作「鞭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