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寻思(尋思)  拼音:xún sī
反覆的思索。《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刘矩传》:「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唐。张侹〈寄人〉诗:「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漢語大詞典》:不寻思(不尋思)
犹不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絶早侵晨,早与他忙梳裹,不寻思虚脾真箇。”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諕的我悠悠的魂魄飞,不寻思当街上正是哥哥睡。”
分類:不料
《国语辞典》:不犯寻思(不犯寻思)  拼音:bù fàn xún sī
不愿多花脑筋。《醒世姻缘传》第二○回:「他老人家从来说话不犯寻思,来替大叔吊孝,原是取好,不管不顾说这么几句叫奶奶心里不自在。」
《国语辞典》:肚里寻思(肚里寻思)  拼音:dù lǐ xún sī
暗自思索。《水浒传》第二回:「董将士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著得他!』」
分类:暗自思索
《漢語大詞典》:循揣
寻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今旦 重诲 敷奏,方知悉是幼童为戏,载聆讜议,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今庶事逾涯,復得善郡,每自循揣,曷报上恩。”
分類:寻思
《國語辭典》:刻骨  拼音:kè gǔ
1.比喻深切难忘。《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元史。卷一九七。孝友列传一。赵一德》:「一德自去父母,得全生依门下者,三十馀年矣,故乡万里,未获归省,虽思慕刻骨,未尝敢言。」
2.比喻竭尽脑力寻思。唐。刘得仁 陈情上知己诗:「刻骨搜新句,无人悯白衣。」
3.形容刑法严酷。宋。苏轼志林〉一三首之七:「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立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漢語大詞典》:思寻(思尋)
寻思,思忖。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思寻所由,小民无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简文 云, 渊源 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再生缘》第六九回:“左思右想无良计,説来此事费思寻。”
分類:寻思思忖
《漢語大詞典》:寻索(尋索)
(1).寻找搜索。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 充 帐下都督 周勤 时昼寝,梦见百餘人録 充 ,引入一径。 勤 惊觉,闻失 充 ,乃出寻索。”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真君命 甘 施 二弟子遍处寻索。”
(2).追寻思索。 宋 苏轼 《小篆般若心经赞》:“纵復学之能粗通,操笔欲下仰寻索。”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小説之所以耐人寻索,而助人兴味者,端在其事之变幻,其情之离奇,其人之复杂。”
四寻思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观,成实宗修无常观。而大乘之法相宗于此位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观。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寻思观者,于诸法有名,义,自性,差别之四种。名者,色受等之名也,义者,依名而诠之色受等体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体性也,差别者,体中之种类差别也。如人之色受与天之色受等。诸法不过此四种。行者观此四法,是自己内心所变,如幻虚假之法,寻求思察此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寻思观。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印可决定之智,不惟如实了知所取所缘之名等,是自心所变,为假有实无,犹了知印可能取能缘之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然此四寻思四如实,乃所发之观法也。就其能发之禅定而言。则一为明得定,二为明增定,三为印顺定,四为无间定。而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见唯识论九,百法问答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参见:四寻思)
【佛学常见辞汇】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寻思路绝
【佛学大辞典】
(杂语)超越思虑分别也。唯识论十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證。」
四寻思
【佛学常见辞汇】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种寻思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论)
〔一、名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二、事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自体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自体假立寻思。
〔四、差别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之中,推求差别,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差别假立寻思。
名寻思
【三藏法数】
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事寻思
【三藏法数】
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自体假立寻思
【三藏法数】
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自体假立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