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大安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之异名。
大安乐不空金刚真实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与大乐金刚萨埵同。坐于胎藏界曼荼罗遍知院之最南。梵名摩诃缚曰罗母伽三昧耶萨怛缚。译言金刚不空真实菩萨。密号称为真实金刚。即普贤延命菩萨也。
口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四安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安乐行)
四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之四种安乐行,安行法华之法也。(一)身安乐行。谓身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豪势,二神人邪法,三凶险嬉戏,四旃陀罗,五二乘众,六欲想,七五种不男之人,八危害之处,九讥嫌之事,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谓当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意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意远离此四种,则得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佛学次第统编】
法华文句云四安乐行: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
一、远离豪执。
二、远离邪人邪法。
三、远离凶险嬉戏。
四、远离旃陀罗。
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六、远离欲想。
七、远离不男之人。
八、远离危害之处。
九、远离讥嫌之事。
十、远离畜养。
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
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三、不赞他亦不毁他。
四、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
一、不嫉谄。
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也。
三、不恼乱。
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一、身安乐行〕,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口安乐行〕,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谓意应弃四种恶:一、不嫉谄,二、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诃骂小行之人也,三、不恼乱,四、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愿安乐行。(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此四安乐行者,乃清凉澄观国师依法华经安乐行品而立。谓涅槃之果,名为安乐;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乐行。又住此四行,则身静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乐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毕竟空行〕,毕竟空行者,心境两忘,空有双会也。法华经云:行处近处。谓以观照理,如理而行,名为行处;复观一切法空,即近于理,名为近处。以行处近处,终归于空也。
〔二、身口无过行〕,身口无过行者,谓身能远离杀盗等过恶,口能远离妄言绮语等过恶。法华经云:若读经时,不乐说人长短及经典过。是也。
〔三、心无嫉妒行〕,心无嫉妒行者,谓见人修善,即能随喜,劝修證入菩提之道,远离嫉害妒忌等行。法华经云: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是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大慈悲行〕,大慈悲行者,谓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愿拔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法华经云: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是也。
安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
【佛学次第统编】
安乐者,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三藏法数】
谓清净柔软,食则安乐,故云安乐。
安乐国
【佛学大辞典】
(界名)西方极乐之别名。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佛学常见辞汇】
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安乐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极乐净土,安养净土之合称。谓极乐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西方极乐世界。
安乐行品
【佛学大辞典】
(书名)法华经品名。文殊菩萨问于五浊恶世安乐修行妙法之道。佛说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誓愿安乐行之四种安乐行。法华经四要品之一也。
安乐行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
安乐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道绰著,上下二卷。集往生安乐国之要文者。
安乐十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极乐世界之胜事有十种。化生所居。所化命长。国非界系。净方无欲。女人不居。修行不退。净方非秽。国土庄严。念佛摄情。十念往生也。此慈恩大师所说。
有相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安乐行品分别末世之道俗安乐修行法华之法为身,口,意,誓愿之四种而明之。南岳大师就此安乐行而立有相无相之二门,入定观念为无相安乐行。散心念诵为有相安乐行。万善同归集二曰:「南岳法华忏云: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有相行,二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劝发品具名普贤菩萨劝发品,在法华经最末,劝散心念诵者。南岳之法华忏今不传,故引万善同归集)。
身安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安乐行之略。
身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安乐行之第一,身离十过而安乐行法华之法也。(参见:四安乐行)
【佛学常见辞汇】
四安乐行之第一,即身离十过而安乐的修行法华之法。
【三藏法数】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一、远离豪势,二、远离邪人邪法,三、远离凶险嬉戏,四、远离旃陀罗,五、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六、远离欲想,七、远离不男之人,八、远离危害之处,九、远离讥嫌之事,十、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梵语旃陀罗,华言屠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