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汝南人,字允心,号云峰。年十五,擢明经。代陈元光领泉潮,曾平寇乱。表建漳州,置堡三十六所,岭海因此安宁。官至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博学工诗文,军政之暇,未尝释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郡望汝南(今河南平舆北)。高宗时,为岭南行军总督陈元光副使,先后历参军、宣威将军。博学能文。《全唐诗》存其《和陈元光平潮寇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683 【介绍】: 唐朝皇帝。字为善。太宗第九子。太宗贞观五年,封为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即位后,多承太宗旧制。曾出兵击平西突厥,又命李绩率六总管兵攻高丽。后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在位三十四年,卒谥天皇大帝。
全唐文·卷十一
帝讳治。太宗第九子。贞观二年生。五年封晋王。十七年四月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称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集八十六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35 【介绍】: 唐道士。洛州温人,字子微。法号道隐。事潘师正,传习辟谷道引术。遍游名山,止于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武则天、睿宗时曾迎入京。玄宗开元时又两次召至都,令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隶,书法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以三体写《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初,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卒谥贞一先生。有《修真秘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35 字子微,号白云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早年不屑为吏,遂为道士。师道士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又受上清经法。后遍游名山,隐居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后时,被召至洛阳。睿宗时,召入长安。归山时,朝士赠诗者300余人,后编为《白云记》。玄宗时,两次被召,并奉诏居王屋山。卒谥贞一先生。为唐代道教上清派之重要人物,著有《坐忘论》、《天隐子》。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承祯字子微。河内温人。为道士。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止天台山。武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赞美之。景云二年。睿宗复召之。固辞还山。开元九年十五年。元宗两召之。敕于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卒年八十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于阗国人,梵名提云般若,或名提云陀若那。通大小乘。武周永昌时来华,敕令于魏国东寺译经,至天授二年,译成《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又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生于阗国。永昌元年。始东戾。谒天后于洛阳。诏于魏国东寺翻译。天授二年。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复礼缀文。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證义。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华言天智。于阗国人也。学通大小解兼真俗。咒术禅门无不谙晓水昌元年来届于此。谒天后于洛阳。敕令就魏国东寺(后改大周东寺)翻译。即以其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沙门处一笔受。沙门复礼缀文。沙门德感慧俨法明恒景等證义。智终年卒地莫得而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0 【介绍】: 唐朝皇帝。高宗第七子。既嗣位,母武后临朝称制,废之为庐陵王,迁均州,又迁房州。武周圣历二年,复为太子。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始复帝位及唐国号。复位后,皇后韦后与武三思等专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前后在位七年,为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
全唐文·卷十六
帝讳显。高宗第七子。显庆元年生。二年封周王。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嗣圣元年。武后废帝为庐陵王。房州安置。圣历元年复立为皇太子。仍名显。神龙元年正月复辟。十一月上尊号应天皇帝。三年八月加尊号应天神龙皇帝。立二年被废。复位四年。年五十五。谥曰孝和皇帝。庙号中宗。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集四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泽州长平人,郡望天水。武则天朝,历金部郎中、左羽林卫将军。长安五年,与桓彦范等率羽林军讨杀张易之,迁左金吾大将军。中宗景龙四年,韦后临朝称制,命承恩帅兵往均州,以备谯王重福。后官鸿胪、光禄二卿,封天水县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俗姓张,名遂。张公瑾孙。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卒赐大慧禅师。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钜鹿人。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髫龀岐嶷。读书不再览。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因礼寂为师。以出家焉。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方隐居别峰。朝廷屡聘不起。寂请为文。以开导邑社。于是鸿袖出其文。置几上。谓寂曰。事僻语古。必求俊朗者宣之。不然可呼至。吾当先以指授之也。寂趣使呼行至。行伸纸视之。微笑而已。无所问。复置文几上去。鸿私怪其轻脱。及钟梵俱作。千众骈集庭宇。行攘袂而进。抗音倾泻。无少遗误。鸿𥈭眙叹息。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莫不淹贯。尤善阴阳谶纬之书。千里寻访。必得乃已。闻天台山国清寺。有妙于数学者。行造之。然其所居傍小溪。水急甚。岸立未即渡。且遥闻其人布算声。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而未之见者。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水乃不流。行承言而见。稽首足下。尽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谓尹愔曰。汉洛下闳造历。以为更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出。定之今一行和尚。造大衍历。既正其谬。又当其运。则洛下闳之言斯信。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玄宗诏问其能。对曰能记忆。帝命中官。取宫籍试之。行阅毕。唱数幅习熟如素。帝不觉降榻拜曰。师圣人也。嗟异良久。自是动静皆从。扣灾福。号之天师。寻诏住唐兴寺。有王媪者。行未出家时邻里也。一日诣行涕泣。求救其子杀人罪。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媪因悉数其微时事。大诟不已。行嘿念有所报效。且起布算。即戒净人。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曰遇生物。则捕以投囊中急归。净人如其戒。日且午。果见老䝏引七豚至。逐之。䝏走而豚得。行即以闭巨壅中。祝数番。明日诏问。司天监奏。夜失北斗星何耶。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以其能戒惧而免此。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今失帝车。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夫匹夫匹妇。有所愤激。犹陨霜天旱。而祝盛德所感召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自微僧观之。莫若大赦。以幸天下。帝以为然。及降赦之夕。占奏一星见。七夜而复其初。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偕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加宠遇。每诏入集贤院。备顾问。开元中尝大旱。诏祈雨。曰宜得。一器。上有龙状者。诏中官遍阅内库。皆弗类。异日得古鉴。行指其鼻喜曰。此真龙也。遂以入坛场。顷之雨。帝从容于大明宫。密以社稷吉凶。祚运脩短。问之。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帝诘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德终吉。且遗帝以金合子一。其小如弹丸。坚不可发。撼之有声。云事急则开。后幸蜀。仓皇漫莫记省。至成都发之。则当归药也。复见万里桥。帝曰。一行其神已乎。遽焚香告谢。唐逮昭宗而梁代之。则昭宗初封吉王。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方接款河南尹裴宽。忽谢宽曰。小间愿有复也。宽因屏以窥之。见寂坐堂上。受行礼足起。寂附耳语再三。行竟降阶入南室。手闭其户。寂召侍者声钟曰。一行灭度矣。左右趋视。则已瞑目。无复气息。先是九月间。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以小间而止。帝于是夕梦瞰禅居。绳床纸槅历历。晓使人问疾。且验之。如所梦。乃召京城名德。为设道场祈福。其神交于帝。岂非夙有缘契耶。著所翻经疏七卷。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又规铁为黄赤二道。造游仪。以正历。葬全身于铜人原。谥大慧。御制塔铭树冢上。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社稷毕得终吉也。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子荣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已暗诵矣。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于数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谓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寂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玄宗闻之召令入内。谓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刑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灭。故终吉。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服缞绖。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康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灵州人。玄宗开元时缚叛胡康待宾,平六胡州,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据《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神异录》,玉龙子本为唐太宗晋阳宫中旧物,开元中,三辅旱,乃密投之于南内龙池。及玄宗幸西蜀,回至渭水,临流濯弄,沙中得之。后为小黄门私窃,以遗李辅国。辅国夜闻柜中如有声,开而视之,已失所在。此人为诗咏之。《全唐诗》存诗1首,即据《太平广记》辑出。
李琮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 【介绍】: 唐宗室。玄宗长子。本名嗣直,始封许昌郡王,进封郯王。开元四年,遥领安西大都护。十三年,改封庆王,遥领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卒谥靖德。肃宗立,追谥奉天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785 【介绍】: 唐僧。南燕人,俗姓郑。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两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大明禅旨。后住袁州阳歧山,终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时与道士往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移𠷳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广敷。俗姓郑。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登戒毕游嵩少两京。遇神会禅师大明玄旨。至宜春阳岐山挂锡。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参于草奔。敷终日瞑目木食度辰。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始则乍往倏来。后则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对晤谈论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号在家菩萨。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若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良难区别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6 【介绍】: 唐宗室。肃宗第三子,封建宁郡王。英毅有才略,善骑射。安禄山乱,从玄宗幸蜀,途中劝谏太子(后为肃宗)往河西图兴复,为玄宗所接纳。终因性忠謇,为张良娣、李辅国所谮,赐死。代宗时追赠齐王,追谥承天皇帝。
全唐文·卷一百
倓。肃宗第三子。天宝中封建宁郡王。授太常卿同正员。元宗幸蜀。百姓遮留太子。倓因劝趣河西。收河朔军谋兴复。遂从肃宗北上。渡渭日数十战。常身先。三军属目。至灵武。肃宗即位。议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左右固请广平王。乃更诏倓典亲兵。张良娣与李辅国交构。图危皇嗣。倓忠謇。数言之。反谮其有异志。遂赐死。代宗立。追赠齐王。大历三年。诏以倓当艰难。首创大谋。中兴有功。进谥承天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9—? 【介绍】: 唐西州高昌人。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中宗景龙四年年十二。曾抄《论语郑氏注》,卷末抄《十二月三台词》二首及五绝六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9—? 西州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生平不详。中宗景龙四年(710)抄《论语郑氏注》,于卷末抄《十二月三台词》1首及五绝6首,其中一部分为当时民间流行之作,一部分可能为其本人所作。1969年抄本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唐墓,收入《吐鲁番出土文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玄宗开元进士擢第。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排行十三。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释褐为太乐丞。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二十三年,擢右拾遗。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后迁库部郎中。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以明己心向唐室。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王维奉佛,学顿教。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 【介绍】: 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窣干,玄宗赐名思明。通六蕃语。与安禄山同乡里,长相善,俱为捉生将。后迁大将军。天宝中,以功累授平卢兵马使。禄山叛,使思明略定河北。安庆绪杀禄山称帝,思明复并其众归于唐,诏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朝廷恐其变,使乌承恩密图之,事泄,思明再叛。肃宗乾元二年,僭号称大圣燕王于魏州,遂进兵援庆绪,解邺城之围。寻又杀庆绪等,并其众。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以子史朝义攻陕,兵败,将诛而释之,后为朝义与其下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1 本名窣干,营州(今辽宁朝阳)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约生于中宗时。玄宗开元间在幽州,为折冲。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十一载(752)迁北平太守。安禄山奏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十四载随安禄山叛,率军陷河北诸郡。次年,伪授范阳留后。肃宗至德二载(757)降唐,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次年底复叛。乾元二年(759),潜称大圣周王。旋杀安庆绪,改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史思明好作诗,但不知押韵。《全唐诗》存诗一首。另《安禄山事迹》卷下另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