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门墙(門牆)  拼音:mén qiáng
孔子弟子子贡把孔子高深的学问比做高高的宫墙,能得其门而入的人很少。语本《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矣。」后比喻师门。《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南京来的庄年兄,皇上颇有大用之意,老先生何不邀他来学生这里走走?我欲收之门墙,以为桃李。」
《國語辭典》:云门(雲門)  拼音:yún mén
1.黄帝之乐,六乐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
2.闸门。《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漢語大詞典》:云门宗(雲門宗)
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 五代 文偃 (公元864-949年)创建于 韶州 云门山 (今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故名。在 北宋 与临济宗并盛,至 南宋 时衰落不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南宗大师云门宗创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遗则 那样自称吾知之矣。”
《漢語大詞典》:朱户
(1).古代帝王赏赐诸侯或有功大臣的朱红色的大门,古为“九锡”之一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六锡朱户。”汉书·王莽传上:“於是 莽 稽首再拜,受緑韍袞冕衣裳……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
(2).泛指朱红色大门。 宋 柳永 《西江月》词:“凤头绣帘高卷,兽鐶朱户频摇。”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娟娟斜倚凤凰楼,窥朱户,应自半含羞。”
(3).指富贵人家。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怡颜丰柯之下,而朱户变为绳枢。” 唐 李绅 《过吴门二十四韵》:“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 南唐 冯延巳 《虞美人》词:“碧波朱户垂帘暮,帘下鸎鸎语。”
《國語辭典》:里间(裡間)  拼音:lǐ jiān
内室。指相连的几间房间中,不直接通到外边的房间。《红楼梦》第四二回:「宝玉和黛玉使个眼色儿,黛玉会意,便走至里间。」也称为「里间屋」。
《國語辭典》:二门(二門)  拼音:èr mén
1.大门进去的第二道门。《红楼梦》第三九回:「老太太房里的姑娘们,站在二门口,找二爷呢。」《文明小史》第三回:「听了听二门外头那人声越发嘈杂,甚至拿砖头撞的二门鼕鼕的响。」
2.两种途径、结局。《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唐。聂夷中〈过比干墓〉诗:「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國語辭典》:桃符  拼音:táo fú
1.古代相传有神荼、郁垒二神,能捉百鬼,因此,新年时于门旁设两块桃木板,上面书写二神之名或画上其图像,用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2.春联。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即桃符也。」
《國語辭典》:门楣(門楣)  拼音:mén méi
1.门上的横梁。如:「小心你的头,不要撞上门楣。」
2.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声望。《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我非宦家之女,门楣不对,他日必有悔,只可做妾。」《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贾府中,可也不沾辱了先生的门楣了。」也作「门阀」、「门第」。
《漢語大詞典》:天阊(天閶)
(1).天上的门。 明 张居正 《圣人出》:“龙飞清汉,矫翼天閶。” 清 曹寅 《雪晴踏月归西堂》诗之一:“乍闔天閶乌未栖,朦朧霽色树全迷。”
(2).皇宫的大门。 明 王世贞 《郑君义方亭》诗:“一经为世业,双璧奏天閶。”
(3).指两峰对峙之处,因其形似门扉,故云。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羣山鬱幽閟,巉絶排天閶。”
《國語辭典》:中门(中門)  拼音:zhōng mén
1.内院、外院间的门。《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汉。郑玄。注:「中门,于外内为中,若今宫阍门。」唐。孟郊 征妇怨诗二首之二:「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2.正中的大门。《红楼梦》第一六回:「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吓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启中门跪接。」《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自己分外谦恭,王翰林认他老前辈,姬抚台立时开中门请进。」
3.门的正中央。《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汉。郑玄。注:「中门谓枨闑之中央。」
《國語辭典》:顶门(頂門)  拼音:dǐng mén
1.头顶、脑门处。《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諕得尚让顶门上丧了三魂,脚板下走了七魄。」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这三檐伞下怎向顶门上遮?唤侍妾,引领者。」
2.代人受过。如:「错并不在你,你何苦替人顶门?」
《國語辭典》:充闾(充閭)  拼音:chōng lǘ
光大门闾。后以为贺人生子的话。《晋书。卷四○。贾充传》:「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
《漢語大詞典》:通门(通門)
(1).通行的大门。 汉 班固 《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晋 左思 《蜀都赋》:“闢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
(2).显达之门,权贵之家。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州郡辟请,未尝答命,往来京师,委质通门。”
(3).犹同门。谓同出一师门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荐主同咨:“二十年来,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其子弟修通门之敬亦加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士人·金华名士:“又其邑 胡元瑞 以丙子举孝廉,乃翁与先大父己未同籍,因得与称通门,其名噪一时。”
《國語辭典》:铁门(鐵門)  拼音:tiě mén
铁制的门。如:「房屋装设铁门铁窗,应该预留活动的出口,以备不虞因应紧急状况。」
《國語辭典》:中唐  拼音:zhōng táng
1.唐代诗风最盛,一般论诗者以唐代宗大历至文宗太和为中唐。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为代表人物。
2.大门到厅堂的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鹝。」汉。毛亨。传:「中,中庭也;唐,堂涂也。」
3.庭院。《文选。张衡。东京赋》:「植华平于春圃,丰朱草于中唐。」汉。王粲〈槐树赋〉:「惟中唐之奇树,禀自然之天姿。」
《國語辭典》:四唐  拼音:sì táng
唐代诗风最盛,元杨士弘著《唐音》,品评唐诗,分初唐(高祖武德初至玄宗开元初)、盛唐(至代宗大历初)、中唐(至文宗太和九年)、晚唐(至昭宣帝天祐)四期论之,称为「四唐」。
《國語辭典》:衙门(衙門)  拼音:yá mén
1.唐代皇宫前殿的殿门。《旧唐书。卷一七一。张仲方传》:「翌日,两省官入朝,宣政衙门未开,百官错立于朝堂。」
2.旧时官吏办公、办事的地方。《红楼梦》第四八回:「著他写一张状子,只管往有司衙门中告去。」也作「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