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日三眠
  
三眠柳
 
三眠杨柳
 
三眠细柳
 
三起三眠
 
上林眠柳
 
人柳三眠
 
半眠官柳
 
堤柳几眠
 
弱柳三眠
 
柳未三眠
 
柳眠
 
杨柳三眠
 
汉家旧苑眠
 
汉柳三眠
 
汉苑
 
眠三
 
眠柳
 
苑中柳未眠


《本草纲目》卷三十五〈木部二·木之二乔木类五十二种·柽柳〉~2035~
《三辅故事》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
典故
半作帆
 
纹锦制帆
 
采绳纤手
  
锦帆龙舟
  
锦缆龙舟
 
长堤帆影
  
龙艘锦缆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686~
又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执青丝缆挽船,以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馀里。
《大业拾遗记》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借,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白题二十字,赐守宫女云:我梦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车驾既行,师徒百万前驱。大桥未就,则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浚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禦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浚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帝离都旬日,幸宋何妥所进车。车前只轮高广,疏钉为刃。后只轮庳下,以柔榆为之,使滑劲不滞。使牛禦马(车名)自都抵汴郡。日进禦女车。车<车宪>垂鲛绡纲,杂缀片玉鸣铃,行摇玲珑,以混车中笑语,冀左右不闻也。长安贡禦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骏憨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名,采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花外殷紫,内素腻,菲芬粉蕊,心深红,跗争两花,枝干烘翠,类通草,无刺。叶圆长薄,其香气农芬馥,或惹襟袖,移日不散,嗅之令人不多睡。帝令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上大悦。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
《炀帝开河记》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粱,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取吴越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垫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典故
三千水犀弩
 
千弩射
  
射潮弩
 
弩壮射潮
 
弩注钱塘
 
强弩千雕翎
 
强弩射潮
 
潮头万弩
 
犀弩三千
 
万弩射钱塘
 
万弩横江
 
钱王羽箭
 
钱王万弩
 
长堤万弩


《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七·东南诸水下·浙江〉~2396~
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彊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苏轼诗集》卷十〈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典故
相关人物
刘诞
 
萧纲


《乐府诗集》卷四十八《襄阳乐》
题解引《古今乐录》:《襄阳乐》者,宋随王诞之所作也。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所以歌钟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其第一曲为:「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玉台新咏》卷七南朝梁·简文帝(萧纲)《雍州十曲·大堤》
宜城断中道。行旅亟留连。出妻工织素。妖姬惯数钱。炊雕留上客。贳酒逐神仙。
《乐府诗集》卷四十八〈清商曲辞·西曲歌中·襄阳乐〉
《古今乐录》曰:「〈襄阳乐〉者,宋随王诞之所作也。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仍为为雍州刺史,夜闻诸女歌谣,因而作之,所以歌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又有〈大堤曲〉,亦出于此。简文帝雍州十曲,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通典》曰:「裴子野《宋略》称晋安侯刘道产为襄阳太守,有善政,百姓乐业,人户礼赡,蛮夷顺服,悉缘沔而居。由此歌之,号〈襄阳乐〉。」盖非此也。
《通典》卷一百四十五〈乐典·乐五·杂歌曲〉~3703~
襄阳乐者,刘道彦为襄阳太守,有善政,百姓乐业,人户丰赡,蛮夷顺服,悉缘沔而居,由此有襄阳乐歌也。随王诞又作襄阳乐。诞始为襄阳郡,元嘉末仍为雍州刺史,夜闻群女歌谣,因而作之。所以歌和中有「襄阳来夜乐」之语也。其歌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

例句

逢迎大堤晚,离别洞庭春。 吴融 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

宜城贾客载钱出,始觉大堤无女儿。 施肩吾 大堤新咏

大堤女儿郎莫寻,三三五五结同心。 施肩吾 襄阳曲

能将一笑使人迷,花艳何须上大堤。 罗虬 比红儿诗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得长字

典故
堤防瓜李
 
政冠避李
 
李园冠
 
瓜李嫌疑
  
远瓜李


《乐府诗集》卷三十二〈相和歌辞七·平调曲三·君子行〉~467~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例句

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 白居易 杂感

将调梅铉实,不正李园冠。 郑愔 贬降至汝州广城驿

堤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 韩偓 八月六日作四首

典故
堤沙
 
宰路沙
 
新堤
  
筑新堤


《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七〈职官·宰相〉~396~
凡拜相,礼绝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典故

《开河记》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取吴越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提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船之人,护其阴凉。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万姓栽种。」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
典故

《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隋堤柳〉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西自黄河东接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欢乐殊未极。岂知明年正朔归武德】。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閤。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炀帝开河记》
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竟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国语辞典》:长堤(长堤)  拼音:cháng tí
防止河水或海水泛滥的堤防。《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
《國語辭典》:堤防(隄防)  拼音:tí fáng
1.在岸边为防水患而建筑的结构物。《礼记。月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管子。四时》:「治堤防,耕芸树艺。」也作「堤防」。
2.防备。即提防。《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螂螳正是遭黄雀,黄雀堤防挟弹人。」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
《國語辭典》:堤防  拼音:tí fáng
建于河岸、港口,以土石等堆筑成的建筑物。可防止洪水泛滥、外来波浪侵蚀和泥沙的淤积。《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王景传》:「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也作「堤防」。
《骈字类编》:堤上
宋 陆游 野步二首 其一 堤上淡黄柳,水中花白鹅。
《漢語大詞典》:大堤
(1).堤名。在今 湖北省 襄阳县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五·襄阳乐一》:“朝发 襄阳 城,暮至 大堤 宿。” 唐 李白 《大堤曲》:“ 汉水 临 襄阳 ,花开 大堤 暖。” 王琦 注:“《一统志》:‘ 大堤 在 襄阳府 城外。’《湖广志》:‘ 大堤 东临 汉江 ,西自 万山 经 澶溪 、 土门 、 白龙 、 东津渡 绕城北 老龙堤 ,復至 万山 之麓,周围四十餘里。’”
(2).乐府曲名。
《漢語大詞典》:沙堤(沙隄)
(1). 唐 代专为宰相通行车马所铺筑的沙面大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拜相,礼絶班行,府县载沙填路。自私第至於子城东街,名曰沙堤。” 唐 白居易 《官牛》诗:“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緑槐阴下铺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后用为典实。指枢臣所行之路。 宋 张元干 《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此去沙堤步稳,调金鼎,七叶貂蝉。”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觅赠》:“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
(2).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 元 乔吉 《满庭芳·渔父词》曲:“沙隄缆船,樵夫问讯,溪友留连。”
《骈字类编》:堤柳(堤柳)
唐 韦应物 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 闲门荫堤柳,秋渠含夕清。
唐 李绅 过吴门二十四韵 水风摇䌽旆,堤柳引鸣驺。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四首 其三 十顷平湖堤柳合,岸秋兰芷绿纤纤。
唐 温庭筠 和段少常柯古 野梅江上晚,堤柳雨中春。
唐 司空图 退居漫题七首 其二 堤柳自绵绵,幽人无恨牵。
《漢語大詞典》:金堤(金隄)
亦作“ 金隄 ”。
(1).坚固的堤堰。后作为堤堰的美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媻姗勃窣,上金隄。” 颜师古 注:“言水之隄塘坚如金也。”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金堤翠柳,带星采而均调。” 宋 柳永 《笛家弄》词:“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 清 钱谦益 《寄督漕张御史》诗之二:“ 铁瓮 云帆连析木,金堤春水泛桃花。”
(2).堤名。在今 河南省 滑县 东。史记·河渠书:“ 孝文 时河决 酸枣 ,东溃 金隄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金隄 ,一名 千里隄 ,在 白马县 东五里。”
(3).堤名。指今 四川 灌县 都江堰 一带 岷江 的江堤。文选·左思〈蜀都赋〉:“西踰 金隄 ,东越 玉津 。” 刘逵 注:“ 金隄 在 岷山 都安县 西,隄有左右口,当 成都 西也。”
《國語辭典》:三眠  拼音:sān mián
蚕自出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称为「三眠」。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北蚕三眠,南蚕俱是四眠。眠起饲叶,各要及时。」
《國語辭典》:锦帆(錦帆)  拼音:jǐn fán
1.色彩鲜明的船帆。唐。杜甫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诗:「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唐。李商隐 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2.敬称他人的行程。
《漢語大詞典》:锦缆(錦纜)
锦制的缆绳;精美的缆绳。 南朝 陈 张正见 《公无渡河》诗:“金隄分锦缆,白马渡莲舟。”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春风自信牙檣动,迟日徐看绵缆牵。” 清 陈维嵩 《永遇乐·东溪雨中修禊》词:“锦缆笼沙,红栏委浪,一碧无际。”
《漢語大詞典》:青娥殿脚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帝御龙舟……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版鏤金檝,号为殿脚女。”后因以“青娥殿脚”指挽舟美女。 前蜀 韦庄 《河传》词:“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
分類:女子美女
《漢語大詞典》:射潮
(1).相传 吴越王 钱鏐 射潮筑塘的故事。 宋 苏轼 《表忠观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宋史·河渠志七:“ 淛江 通大海,日受两潮。 梁 开平 中, 钱武肃王 始筑捍海塘,在 候潮门 外。潮水昼夜衝激,版筑不就,因命彊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 晋山祠 。既而潮避 钱塘 ,东击 西陵 ,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柳亚子 《海宁观潮有作》诗:“我亦廿年惭后死,射潮穿象两蹉跎。”
(2). 东汉 马援 亦有射潮故事,见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射潮及所引 清 屈大均 《射潮歌》
分類:吴越马援
《國語辭典》:瓜田李下  拼音:guā tián lǐ xià
比喻容易引起怀疑的场合。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条。《北史。卷四七。袁翻传》:「今日倾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國語辭典》:隋堤(隋隄)  拼音:suí tí
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构筑堤防并植柳其上,世称为「隋堤」。也称为「汴堤」。
《漢語大詞典》:隋堤柳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所植的柳树。 唐 罗隐 有《隋堤柳》诗。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 隋堤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