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朗咏(朗詠)
高声吟诵。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凝思幽巖,朗咏长川。” 李周翰 注:“朗,高也。凝思坐於幽巖,高咏临於长川。”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方披襟朗咏,饯斜光於碧岫之前;散髮高吟,对明月於青溪之下。” 元 于立 《春游天湖》诗:“朗咏《招隐》作,悲吟《黄竹》章。”
《國語辭典》:朗诵(朗誦)  拼音:lǎng sòng
高声诵读诗文。《三国演义》第六○回:「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也作「朗读」。
《漢語大詞典》:长咏(長詠)
长声吟诵。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 唐 孔颖达 疏:“言今之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 唐 杜牧 《杜秋娘》诗:“愁来独长咏,聊可以自怡。”一本作“ 长咏 ”。
分類:吟诵
《國語辭典》:音调(音調)  拼音:yīn diào
在物理学上指声音的频率。音调高者表示声音高亢;音调低者表示声音低沉。
《國語辭典》:歌诵(歌誦)  拼音:gē sòng
1.以诗歌颂扬。《后汉书。卷四三。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也作「歌颂」。
2.拖长声音诵读。如:「她以甜美柔和的声音歌诵圣诗。」
《漢語大詞典》:有声画(有聲畫)
指诗。因诗中多画意,且可供人吟诵,故称。 元 方回 《丹阳道中大雪》诗:“此是老夫有声画, 丹阳 道上雪天诗。” 元 岑安卿 《次韩明善题推篷图》诗:“无声诗生有声画,吟咏工夫见挥洒。”
《漢語大詞典》:课诵(課誦)
课读吟诵。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二:“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於。”
分類:课读吟诵
《國語辭典》:诵味(誦味)  拼音:sòng wèi
熟读玩味。《晋书。卷九二。文苑传。袁宏传》:「珣诵味久之,谓滔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漢語大詞典》:嗟咏(嗟詠)
(1).犹赞诵。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远近嗟咏,贵贱顒仰。”
(2).赞叹吟诵。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苏 陵 任 戴 ,并著篇章,亦为搢绅之所嗟咏。”
分類:赞叹吟诵
《漢語大詞典》:咏陶(詠陶)
吟诵 陶渊明 的诗歌。 唐 司空曙 《闲园书事招畅当》诗:“羸病懒寻 戴 ,田园方咏 陶 。”
《漢語大詞典》:占毕(佔畢)
诵读,吟诵。 梁启超 《变法通义·学校总论》:“自餘一二占毕咿嚘以从事于四书五经者,彼其用心,则为考试之题目耳。”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盖有诵读占毕之声,既用唐韵,而俗语犹不违古音者。”
亦作“ 佔嗶 ”。 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郑玄 注:“呻,吟也。佔,视也。简谓之毕……言今之师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多其难问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 江 南佔毕生,往来习羊肠。”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应童子试,不售,觉佔嗶非丈夫事,望望然去之。” 清 高宗 《御题〈意林〉三绝句》之三:“六经万古示纲常,诸子何妨取所长。节度岂徒务佔毕,要知制事有良方。”
《漢語大詞典》:嚅哜(嚅嚌)
谓吟诵,品味。 明 宋濂 《送会稽景德辉教授乡郡序》:“嚅嚌经腴,朝夕不自饜,著述成书。”
分類:吟诵品味
《國語辭典》:京白  拼音:jīng bái
平剧中用北京话念的对白。平剧旧称京戏,其读音、咬字、归韵都以北平方言为标准,但加强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漢語大詞典》:默吟
默默吟诵。 唐 孟郊 《寄陕府邓给事》诗:“孤省痴皎皎,默吟写绵绵。”
分類:默默吟诵
《漢語大詞典》:歌讽(歌諷)
歌咏吟诵。 唐 沈佺期 《伤王学士》诗:“目絶毫翰洒,耳无歌讽期。”
分類:歌咏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