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受赂(受賂)  拼音:shòu lù
1.取得财物。《谷梁传。桓公二年》:「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
2.收受贿赂。汉。刘向《列女传。卷六。齐威虞姬传》:「有司受赂,听用邪人,卒见覆冒,不能自明。」《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
《國語辭典》:关通(關通)  拼音:guān tōng
1.贯通。汉。王充《论衡。感虚》:「夫雍门子能动孟尝之心,不能感孟尝衣者,衣不知怛恻,不以人心相关通也。」
2.勾结、串通。《新唐书。卷一六二。薛存诚传》:「浮屠鉴虚者,自贞元中关通赂遗,倚宦竖为奸。」《三国演义》第五三回:「昨日马失,他不杀汝,必有关通。」
《國語辭典》:鬻狱(鬻獄)  拼音:yù yù
因为讼案而收受贿赂。《左传。昭公十四年》:「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
分類:受贿官司
《國語辭典》:贪赃(貪贓)  拼音:tān zāng
贪取不应得的财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天子与群臣议处,若是裴安卿是个贪赃刻剥,阿谀谄佞的,朝中也还有人喜他。」《儒林外史》第二九回:「荀大人因贪赃拿问了,就是这三四日的事。」
《國語辭典》:受贿(受賄)  拼音:shòu huì
收受贿赂。唐。元稹〈王迪贬永州司马制〉:「王迪为吏不廉,受贿六千馀万。」
《漢語大詞典》:受取
(1).接受;领取。汉书·王莽传中:“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姦,受取賕赂以自共给。” 唐 白居易 《让绢状》:“昨日中使 第五文岑 就宅奉宣,令臣受取者,臣已当时进状陈谢讫,感戴圣恩。”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一件件对他分付,教他受取。”
(2).指贪污受贿。后汉书·皇甫规传:“先是 安定 太守 孙儁 受取狼籍。”
《漢語大詞典》:包纳(包納)
(1).包含容纳。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2).接受。金史·外国传上·西夏:“所进帐本非珍异,使人亦已到边,若不蒙包纳,则下国深诚无所展效。”
(3).谓承担代缴。《元典章·圣政二·恤流民》:“逃户差税,已尝戒飭,毋令见在人户包纳。”
(4).苞苴纳贿。谓受礼受贿。明史·宣宗纪:“禁司仓官包纳,戒法司慎刑狱。”
《漢語大詞典》:昏墨
指官吏枉法妄为,贪赃受贿。语出左传·昭公十四年:“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 皋陶 之刑也。”《隋书·刑法志》:“杀伤有法,昏墨有刑,此盖常科,易为条例。” 清 萧山庸闲叟 《〈秋女士赞〉序》:“乃一班昏墨官吏,施其野蛮手段,杀及无辜,竟使热心毅力之豪侠家,断送於 轩亭 市口,岂不寃哉!”
《漢語大詞典》:纳货(納貨)
接受贿赂。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王丞相 有幸妾姓 雷 ,颇预政事纳货。 蔡公 谓之 雷尚书 。”
《漢語大詞典》:赃贪(贓貪)
犹言贪污受贿。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守令丞佐,持巨校,将五百,追捉乡户,号痛无告,赃贪之人又因之以为己利。”
分類:贪污受贿
《漢語大詞典》:请赇(請賕)
私相请托和接受贿赂。晋书·刑法志:“刑名所以经略罪法之轻重……其犯盗贼、诈伪、请賕者,则求罪於此。”
《漢語大詞典》:狱货(獄貨)
指狱吏受贿所得之物。书·吕刑:“狱货非寳,惟府辜功,报以庶尤。” 孔颖达 疏:“治狱受货,非家寳也。”
《漢語大詞典》:私赃(私贓)
指私自贪污受贿或盗窃所得的财物。金史·食货志四:“上曰:‘虽非私赃,而贫民亦被其害,若止从赎,何以惩后。’”
《漢語大詞典》:卖狱(賣獄)
谓受贿后枉法断案。旧唐书·戴胄传:“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
《漢語大詞典》:卖折(賣摺)
旧指言官收受贿赂帮人参劾。折,奏折。《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你不知道他们这些都老爷,卖摺参人,同大老官们写信,都与做买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