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地籁
炮火
鼓刀
蚊雷
清弦
电火
吐艳
叫啸
怒吼
发函
伊轧
削发
发作
吟呻
竽籁
《國語辭典》:地籁(地籟)  拼音:dì lài
风吹大地孔穴发出的声响。《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宋。陆游〈雪歌〉诗:「初闻万窍号地籁,已见六出飞天花。」
《國語辭典》:炮火  拼音:pào huǒ
1.放炮时所发出的火花。
2.炮弹。如:「士兵在炮火中前仆后继。」
《國語辭典》:鼓刀  拼音:gǔ dāo
操刀、运刀。泛指屠宰牲畜的事。《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
《國語辭典》:蚊雷  拼音:wén léi
形容众蚊聚集的声音。宋。陆游 春晚书怀诗:「暑近蚊雷先隐辚,雨前蚁垤正崔嵬。」
《漢語大詞典》:清弦(清絃)
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拨动其弦,则发出清亮的乐音。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絃。”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靚粧坐帐里,当户弄清絃。” 唐 陈子昂 《薛大夫山亭宴序》:“斟緑酒,弄清絃。”
《漢語大詞典》:电火(電火)
(1).电闪。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商飈猎草,电火驱霜。” 元 许衡 《和吴行甫雨雹韵》:“半空光冷掣电火,平地声走雷轰车。” 清 孙枝蔚 《七夕吴宾贤同舟泊海陵》诗:“看星嗔电火,驱暑得风凉。”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群以头颅碰山麓岩壁,雷鸣电火四起。”
(2).旧称电灯光。《廿载繁华梦》第三二回:“但见自大厅及后堂,直至花园的洋楼,都是燃着电火,如同白昼。” 沈昌直 《丙辰立夏前五日赴锡》诗:“笑指旧居处,电火明树间。” 林建征 《莺海歌》:“新年的夜晚,勘测队部亮起闪烁的电火,队员们换上崭新的衣裳,大家要尽情欢度这祝贺的晚会。”
(3).放电时所发出的火花。 碧野 《擎电放光的人们》:“作为一个征服‘电老虎’的女电工,要勇敢,要冒着强光四射的电花,猛一伸手,一把抓住放电的母线,电流通过均压衣,电火就立即熄灭。”
《漢語大詞典》:吐艳(吐豔)
发出艳丽色彩。亦谓放射光辉。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吐艳四照之林,舒荣五衢之路。” 前蜀 韦庄 《捣练篇》:“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擣衣曲。” 宋 苏轼 《夜泛西湖五绝》之一:“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如:百花吐艳。
《漢語大詞典》:叫啸(叫嘯)
发出高而长的叫声。 南朝 宋 谢灵运 《七里濑》诗:“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倀魂阴叫啸,鵩貌昼踟蹰。” 清 朱琦 《朱副将战殁》诗:“红毛叫啸总戎走,峨峨 舟山 弃不守。” 丁玲 《奔》:“间或来了一部运货汽车,孩子们便叫啸着,跟着车后边追着跑。”
分類:发出叫声
《國語辭典》:怒吼  拼音:nù hǒu
人、兽因愤怒而发出吼叫。也形容风、涛等发出巨大的声音。如:「狂风怒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于所蓄二牛,忽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挺刃交下,斗愈力,盗竟受伤狼狈去。」
《國語辭典》:发函(發函)  拼音:fā hán
发寄书信。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发函伸纸,朗若披云。」也作「发信」。
《漢語大詞典》:伊轧(伊軋)
象声词。船桨、轮轴等发出的声响。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 宋 范成大 《夜归》诗:“竹舆伊轧走长街,掠面风清醉梦迴。” 清 黄景仁 《杂咏》:“伊轧面虚壁,中织时悲辛。” 清 黄景仁 《夜过黑山宿涧溪》诗:“行近觉渔舍,伊轧巨网提。”
《國語辭典》:削发(削髮)  拼音:xuè fǎ
剃去头发出家。唐。杨巨源 观妓人入道诗二首之二:「春来削发芙蓉寺,蝉鬓临风堕绿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娘子虽然年芳貌美,争耐命蹇时乖,何不舍离爱欲,披缁削发,就此出家?」
《國語辭典》:发作(發作)  拼音:fā zuò
1.起作用或开始动作。《礼记。乐记》:「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一见了热水,药力、酒力俱发作起来。」
2.动怒、发脾气。《水浒传》第九回:「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更怕和尚发作。」《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店主又发作道:『青天白日,难道有得你吃了饭不还钱不成!』」
《漢語大詞典》:吟呻
(1).呻吟。因苦痛而发出哼声。 宋 陆游 《神君歌》:“考録魑魅,号呼吟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忽见朱樱乍启,坠痰块如冰,扶移榻上,渐復吟呻。”
(2).吟咏;推敲诗句。 金 元好问 《赠杨君美之子新甫》诗:“书林头白坐吟呻,青佩横经更几人。” 清 黄景仁 《癸巳除夕偶成》诗:“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漢語大詞典》:竽籁(竽籟)
(1).竽和箫。文选·宋玉〈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籟。清浊相如,五变四会。感心动耳,迴肠伤气。” 吕向 注:“竽,笙属;籟,簫也。” 唐 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籟。” 宋 王安石 《白紵山》诗:“峰峦帐锦绣,草木吹竽籟。”
(2).从空穴中发出的吹竽般的声音。 清 吴光 《游虞山韶音洞》诗:“探奇寻古嶠,巘竇临清瀨。空谷响易奔,万窍咸竽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