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佛类词典(续上)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十界唯心
十界为果
十界依正
十界因果
十界十如三千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念)
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其说有二:(一)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仁王般若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曰:「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此二说可为同意。彼翻译名义集五,谓「刹那毗昙翻为一念」者,亦即以一念与一刹那解为同义也。(二)思念对境一次也。其义亦多。如天台,以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又或以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净土门诸派,以古来一念多念之论盛行,随而一念之解,其说不一,如日本幸西氏,称弥陀果体所成就之佛智,谓为一念,所谓「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是也。如日本亲鸾氏,以闻名信喜之心,名为一念,教行信證六,所谓「一念云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为一心。」是也。又依选择集上,则谓「念与声是一。」其證则引观经下品下生「使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论十念即为十声。故诵经谓之念经。诵法华谓之念法华。称佛名谓之念佛。凡念字之义,虽通于观念称念,而弥陀之本愿为称念,故一念十念之念,即指称佛之声也。按义寂之无量寿经疏曰:「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顷,名一念。」同疏一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无量寿经上曰:「乃至十念。」同下曰:「乃至一念。」即一念十念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佛学次第统编】
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名为一念。本觉灵知自性,亦即一念。夫一心具三千,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诸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俗语佛源】
极短促的时间,称为「一念」。「一念」短到什么程度?《仁王经》说,「一念」中包括九十刹那,一刹那中又包括九百次生灭。《往生论经》说,「一念」中包括六十刹那。佛家提倡从「一念相应」下手修行,即抓住一闪念,与清净自性、禅定智慧等互相契合。又提倡「一念不生」,即凝心息虑,不生一念妄心。佛家还认为,空间、时间都产生于「一念」心中,所谓「一念三千(世间)」,「一念万年」,皆指此。后因以「一念」指一闪念间。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俗语中又有「一念之差」,谓动念间出的差错。如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是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梵语刹那,华言一念。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界唯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十界为果
【佛学次第统编】
由迷悟之心,行有漏无漏之业,则得十界之果。十界者,即十法界。合四圣六凡,是为十也。法界之义有多种,约二义能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乃总该万有而谓之一法界。又界者,边际义。法界者,极言法之边际也。约理而说,则法界者,众生之心法也。此心能生诸法,是名法界。又单名法界,及名法性。合曰法界性。法界即法性也。
一、四圣
一、佛法界 以诸佛三觉之法则,而在诸佛万行具足之境界,曰佛法界。
二、菩萨法界 以菩萨自觉觉他之法则,而在菩萨二行成就之境界,曰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 以缘觉观因缘之法则,而在缘觉悟真空之境界,曰缘觉法界。
四、声闻法界 以声闻修四谛之法则,而在声闻證真空之境界,曰声闻法界。
二、六凡
五、天法界 以天上善禅定之法则,而在天乐胜身胜之境界,曰天法界。
六、人法界 以人中善之法则,而在人苦乐夹杂之境界,曰人法界。
七、修罗法界 以修罗下善好斗之法则,而在修罗战斗之境界,曰修罗法界。
八、饿鬼法界 以饿鬼下恶之法则,而在饿鬼饥饿之境界,曰饿鬼法界。
九、畜生法界 以畜生中恶之法则,而在畜生舌啖之境界,曰畜生法界。
十、地狱法界 以地狱上恶之法则,而在地狱极苦之境界,曰地狱法界。
十界依正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明一切心造,兹言出世,以明心造有染净之不同。
十界因果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世间,明六凡因果。兹合世出世间,以明凡圣因果。惟但举其略,不加详及,故说十界业因及十界业果。言十界者,先及六凡,次及四圣。
一、六凡因果
一、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极苦无间  即地狱果
二、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缺乏不遂  即饿鬼果
三、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昏钝困苦  即畜生果
四、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战斗争夺  即修罗果
五、坚持五戒  即人道业  苦乐夹杂  即人道果
六、精修十善  即天道业  享受福乐  即天道果
二、四圣因果
七、證悟人空  即声闻业  證小涅槃  即声闻果
八、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證因缘觉  即缘觉果
九、度行齐修  即菩萨业  渐入觉位  即菩萨果
十、真慈平等  即佛之业  成圆满觉  即佛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