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0,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斲轮
模范
物产
七香
作室
乱人
自制
伏地
钧陶
吹风
造端
裁制
作孽
灵珠
铁笔
《國語辭典》:斲轮(斲輪)  拼音:zhuó lún
1.砍伐木材,制造成车轮。《庄子。天道》:「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
2.比喻技艺精练,经验丰富。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人云太痴绝,我自斲轮妙。」
《漢語大詞典》:斲轮手(斲輪手)
亦作“斵轮手”。 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人。后常喻指诗文等方面的高手。 宋 苏轼 《嘲子由》诗:“妙哉斵轮手,堂下笑 桓公 。”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去路縹緲中仍收束完密,神不外散,是为斲轮手。”
《國語辭典》:模范(模範)  拼音:mó fàn
1.木制的模型,为制作器物的母型。汉。王充《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
2.引申为榜样。《楚辞。王逸。离骚章句序》:「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國語辭典》:物产(物產)  拼音:wù chǎn
出产的物品。《文选。左思。吴都赋》:「徒以江湖崄陂,物产殷充。」《聊斋志异。卷二。阿宝》:「自是家得奁妆,小阜,颇增物产。」
《国语辞典》:七香  拼音:qī xiāng
1.多种香料的混合。
2.凡合多种香料涂饰或制造的器物,古多以七香为名。如:「七香车」。
3.指陈皮、茯苓、地骨皮、肉桂、当归、枳壳、甘草七种香物。
《漢語大詞典》:作室
汉 上方所属工场。上方, 汉 官署名,主管制造宫中应用器物及兵器。汉书·王莽传下:“城中少年 朱弟 、 张鱼 等恐见卤掠,趋讙并和,烧作室门,斧 敬法 闥,謼曰:‘反虏 王莽 ,何不出降?’”三辅黄图·杂录:“作室,上方工作之所。”
《漢語大詞典》:乱人(亂人)
(1).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庄子·盗跖:“ 汤武 以来,皆乱人之徒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违道义以趦趄,冒礼刑而罔顾者,乱人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史记汉书;文人之史也,后汉宋书,乱人之史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左忠毅公:“ 左忠毅 公 光斗 ,尝言 元祐 去乱法不去乱人为错。”
(2).狂人。《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何孝先 心上虽不愿意,但念他同乱人一般,无理可讲,只好随他。”
《國語辭典》:自制  拼音:zì zhì
1.自行裁决,不受约束。《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
2.对自己的欲望、情感、行为加以约束,不使越出常轨。如:「他很能自制。」
《國語辭典》:自制(自製)  拼音:zì zhì
成品由自己制造,非购买而得。如:「这些酱菜完全是自制的,不含任何防腐剂。」
《國語辭典》:伏地  拼音:fú dì
1.趴倒在地上。《后汉书。卷四三。朱乐何列传。朱晖》:「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曹军皆蒙楯伏地,袁军呐喊而笑。」 2.本地出产的或用土法制造的。如:「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國語辭典》:钧陶(鈞陶)  拼音:jūn táo
造就人才。元。雅琥 送王继学参政赴上都奏选诗:「参相朝天引列曹,三千硕士在钧陶。」
《國語辭典》:吹风(吹風)  拼音:chuī fēng
1.身体被风吹到。如:「在风口吹风,小心著凉了!」
2.用吹风机烘乾头发。如:「理发师正忙著帮客人吹风。」
3.透露或传递消息。《邻女语》第八回:「沈道台又到街头巷尾,找寻都统的书役,一路吹风送信,要他们回来当差。」
《國語辭典》:造端  拼音:zào duān
开始。《礼记。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议诋欺。」也作「造始」。
《國語辭典》:裁制  拼音:cái zhì
1.规画。《新唐书。卷一八五。王徽传》:「复兴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
2.斟酌决定。《荀子。王制》:「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句下唐。杨倞。注:「等赋,赋税有等,所以为等赋及政事裁制万物,皆为养人,非贪利也。」
3.制止、遏抑。《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每欲兴兵大举,费袆常裁制不从。」
《國語辭典》:裁制(裁製)  拼音:cái zhì
裁剪制作。如:「这件衣服是由母亲亲自为我裁制的。」
《國語辭典》:作孽  拼音:zuò niè
做恶而招祸殃。《书经。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红楼梦》第六○回:「雷公老爷也有眼睛,怎不打这作孽的!」
《漢語大詞典》:灵珠(靈珠)
(1).即灵蛇珠。《文选·陆倕〈新漏刻铭〉》:“ 陆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崑玉。” 李周翰 注:“灵珠、崑玉,喻文章美也。”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心同匪石,达人千载之交;手握灵珠,文士一都之会。” 王闿运 《巡抚吴尚书六寿颂》:“家握 荆 珍,人褱灵珠, 吴会 之文,云涌泉浡。”参见“ 灵蛇珠 ”。
(2).美珠。 唐 莫宣卿 《赋得水怀珠》:“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3).指制造凹凸透镜的球面玻璃体。 梁启超 《格致之学学说沿革小史·近古格致学史》:“ 卡利列 之千里镜,以凸面‘灵珠’与凹面‘灵珠’相合而成,彼乃改用两凸面灵珠,以便于观测。”按,凸面灵珠即为会聚透镜,凹面灵珠即为发散透镜。
《漢語大詞典》:灵蛇珠(靈蛇珠)
相传 春秋 时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后以“灵蛇珠”喻绵绣文才。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祖德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 荆山 之玉。” 清 黄宗羲 《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 荆山 之玉者,竟不异虫讙鸟聒,过耳已泯。”
《國語辭典》:铁笔(鐵筆)  拼音:tiě bǐ
1.刻印刀的别称。元。艾性《剩语。卷上。与图书工罗翁诗》:「翁持铁笔不得用,小试印材蒸栗色。」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卷上。国朝印章》:「殆我明风雅之士,博综篆籀,鸟迹蜗涎,游泳上古,铁笔之妙,莫过于文三桥(彭),何雪渔(震)。」
2.刻印的别称。如:「张老师的铁笔功夫不错。」
3.在钢版上刻写蜡纸所用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