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自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分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多闻分别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说假部也。
阿难分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虚妄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妄分别事理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佛学常见辞汇】
不确实的分别事理。
无分别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情念分别之心识也。有二种,一为无漏之无分别心,一为有漏之无分别心。无漏之无分别心,又云无分别智,正体会真如之智也,有漏之无分别心,如定心之第六识或第八识及眼等之五识,称于境之自相,现量之心是也。分别为随念,计度,自性之三种。无分别者,无随念计度之二种,非无自性也。见百法问答钞二。
无分别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云无分别法。法华经方便品曰:「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无分别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无分别心。正体会真如之智也。真如者,离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别也。故以分别之心者,不能称其体性,以离一切情念分别之无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起信论曰:「无分别心与体相应。」
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分别之一。追念过去之境也。唯存意识之作用耳。
【三藏法数】
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诸佛法普入方便慧分别焰明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须真天子经之异名。
离二边分别止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止之一。不执有无迷悟等之二边而离于差别也。
【三藏法数】
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分别俱生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惑由生起上说,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略云分别俱生。
一、分别起 由邪师邪教邪思维三缘而起之我见边见等理惑,谓之分别起。言分别者,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法无我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发智论云:「法归分别,圣归涅槃。」然分别说有三种:
一、自性分别 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
二、计度分别 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
三、随念分别 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此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
二、俱生起 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自身俱生之贪瞋等事惑,不假前分别所起,对于境自然而起者,为俱生起。唯识论曰:「无始时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总之与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横计生,名分别起。此中分别起,其惑强,却易断。俱生起弱,而反难断。因而于见道先顿断分别起之惑,次于修道渐渐断俱生起之惑也。
分别相
【佛学次第统编】
百法者,总列一切法之名而已,细分别之,其义甚多甚深。
三种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三分别者:
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杂集云:「唯在意识者是也。」
二、非寻伺为体 通在八识,唯论及摄论许五识有者是也。
二、随念分别 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寻伺为体,唯在第六。
三、计度 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搆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缘三世境,局在第六。
二、体非寻伺 依思慧立,缘现在境,通在六七二识。
展转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问:「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答:「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熏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