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3,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一者
势利
掖垣
妄想
分行
五鼎
入相
撒手
考课
差别
别处
混混
分遣
管乐
金绳
《漢語大詞典》:一者
(1).同时称举几个人或几件事物,分别逐一叙述时用之。《公羊传·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一者之 齐 ,一者之 鲁 ,一者之 晋 。”百喻经·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
(2).常与“二者”、“三者”等连用,列举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条件。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母亲!你孩儿此来,一者拜候岳母,二者上朝进取去。”《水浒传》第六一回:“我一者,去那里烧炷香,消灾灭罪;二者,躲过这场灾晦;三者,做些买卖,观看外方景致。” 鲁迅 《二心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所可惜的,是左翼作家之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一者,因为农工历来只被压迫,榨取,没有略受教育的机会;二者,因为 中国 的象形--现在是早已变得连形也不象了--的方块字,使农工虽是读书十年,也还不能任意写出自己的意见。”
《國語辭典》:势利(勢利)  拼音:shì lì
1.权势和财利。《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太史公曰》:「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红楼梦》第六回:「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2.形势有利。「势」文献异文作「埶」。《荀子。议兵》:「兵之所贵者埶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國語辭典》:势利(勢利)  拼音:shì li
依财势的多寡而有不同态度的作风。《三国演义》第一回:「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上复世上人,不要十分势利。」
《國語辭典》:掖垣  拼音:yè yuán
1.宫殿的围墙。《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2.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在禁中左、右两掖,称为「掖垣」。《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左右掖垣,承天下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攸司。」唐。杜甫 春宿左省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也称为「掖省」。
《國語辭典》:妄想  拼音:wàng xiǎng
1.荒诞或非分的念头。《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子敬回见吴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红楼梦》第五四回:「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倒也算养我一场,我也不敢妄想了。」
2.佛教上指依不正确的概念而作的思维。《金光明经》卷二:「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
《國語辭典》:分行  拼音:fēn háng
商行或银行的分支单位。
《漢語大詞典》:五鼎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沈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漢語大詞典》:入相
(1).入朝为宰相。史记·曹相国世家:“ 萧何 卒, 参 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唐 崔颢 《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復入相,五世叠鼓乘朱轮。”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旧传居此閤者,多至入相。” 清 梅曾亮 《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惟公与兄子 文瑞公 ,相继皆以是入相,天下以为荣。”
(2).旧时戏曲舞台上,上下场的两个门,分别标有“出将”、“入相”字样。“入相”指演员下场。
《國語辭典》:撒手  拼音:sā shǒu
1.松手、放开。《西游记》第三八回:「太子闻言,撒手脱身,攀鞍上马。」
2.死亡。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差别(差別)  拼音:chā bié
区别、差异。《陈书。卷一六。刘师知传》:「若言公卿胥吏并服缞苴,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红楼梦》第五七回:「见其家中形景,自与荣宁不甚差别,或有一二稍盛者。」
《國語辭典》:别处(別處)  拼音:bié chù
其他的地方。《三国演义》第二回:「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红楼梦》第七一回:「凡跟来的人,早又有人管待别处去了。」
《國語辭典》:混混  拼音:hùn hùn
1.元气显著的样子。《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2.浊乱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3.波浪的声音。《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4.苟且度过。如:「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日子了。」
《國語辭典》:混混沌沌  拼音: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长大起来,仍然是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國語辭典》:滚滚(滾滾)  拼音:gǔn gǔn
1.形容翻涌浮沉的样子。如:「波涛滚滚」、「滚滚红尘」、「黄沙滚滚」。也作「混混」、「衮衮」。
2.形容水沸腾。《红楼梦》第八回:「『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著来。快上炕来坐著罢。』命人倒滚滚的茶来。」
3.繁多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九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
《漢語大詞典》:分遣
分别派遣。史记·大宛列传:“ 騫 因分遣副使使 大宛 、 康居 、 大月氏 、 大夏 ……及诸旁国。”宋史·太宗纪二:“是月,都城大疫,分遣医官煮药给病者。”《廿载繁华梦》第三回:“其餘随从返京的下人,各分赏五七千银子不等,嘱他慎勿声张,分遣回籍去。”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六:“在 湖南 剩下的少数政治部人员在九月尾上,索性通统移到了 汉口 来。附属着的党红会也分遣到 武汉 各军的军医处服务去了。”
《國語辭典》:管乐(管樂)  拼音:guǎn yuè
1.管仲与乐毅。两人为春秋、战国时的名臣。
2.比喻有大才的人。唐。高适〈奉酬睢阳李太守〉诗:「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
3.利用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笙、箫、喇叭等皆属于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金绳(金繩)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