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游 → 游遊”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游神(遊神)
(1).犹游心。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汉 冯衍 《说邓禹书》:“诚少游神乎经书之林,驰情乎玄妙之中。” 宋 苏辙 《谢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表》之二:“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游神渊默,灼见羣臣之情;运智密微,阴扶圣母之断。” 明 梁辰鱼 《江东白苎·效沉青门唾窗绒体引》:“但峻志未就,每托迹于醉乡;逸气不伸,常游神於花阵。”参见“ 游心 ”。
(2).巡游之神;游荡之鬼。 清 尤侗 《西堂杂俎·瑶宫花史小传》:“ 王母 闻其以腴词赠答,切责之,命游神巡察,不许私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数十年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寧有望耶!”
(3).方言。流氓。 郭沫若 《初出夔门》一:“我们的一批和清华学生的一批,便不能不成为了轮船上的游神--游神者 四川 话之流氓也。”
(1).谓专心致志。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未若游神典文,吐故纳新,求饱乎耒耜之端,索緼乎杼轴之閒。” 晋 李兴 《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鉅平成侯羊公碑》:“游神元默,散志青云。” 宋 孙沔 《论治本》:“伏望皇帝陛下,游神清浄,毓德太寧。”
(2).谓脱离尘俗,隐居成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县北有 隆虑山 ,昔 帛仲理 之所游神也。” 吴越 钱鏐 《天柱观记》:“具悉我国家集庆仙源,游神道域,普天之下灵迹甚多。”
(3).指死亡。《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叔孙协墓志》:“春秋卅,游神放世。”
(4).古代方士迷信认为精神可以离开躯体出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道士﹞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 吴越 钱镠 《天柱观记》:“方 瑶水 以游神,復 华胥 而入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妖僧:“顷之, 刘 忽瞑眩欲死,以语 行果 , 行果 曰:‘是将游神,神游而復可以昇矣。’”
(5).“游弈神”的省称。道教认为有游弈神,游弈人间,伺察善恶,有“日游神”、“夜游神”之称。 明 汤显祖 《邯郸梦·行宫望幸》:“到头天样大事,撞着一个老太岁游神。”《天雨花》第一回:“因此,惊动日夜游神,奏之上帝。”
《漢語大詞典》:游心(遊心)
(1).潜心;留心。庄子·骈拇:“駢於辩者,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閒,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 杨 墨 是已。”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 休 少以好学,游心典謨,既综七经,又精羣纬。”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臣虽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经术,动法 尧 舜 。” 明 唐顺之 《答顾东桥少宰书》:“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将以游心六籍,究贤圣之述作,鉴古今之沿革,以进其识而淑诸身。”
(2).浮想骋思。 三国 魏 嵇康 《赠兄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笔,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于理想的境界,对于 钱先生 的话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诧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遗力,守本业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荡而忘归。”
留心;心神倾注在某一方面。庄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书·韦叡传:“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
《國語辭典》:屏除  拼音:bǐng chú
除去、排除。《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宋。邢炳。疏:「子张问其政术,孔子答曰:『当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则可也。』」唐。白居易 閒居自题戏招宿客诗:「解绶收朝佩,褰裳出野船;屏除身外物,摆落世间缘。」
《國語辭典》:游猎(游獵)  拼音:yóu liè
出游打猎。《文选。扬雄。羽猎赋》:「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未遑苑囿之丽,游猎之靡也。」《三国演义》第一回:「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國語辭典》:游猎(遊獵)  拼音:yóu liè
出游打猎。如:「在古时候,诸侯贵族等游猎是常有的事。」
《漢語大詞典》:仙驾(仙駕)
(1).仙人的车驾。 南朝 陈后主 《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明月照高臺,仙驾忽徘徊。” 唐 项斯 《病鹤》诗:“纵使他年引仙驾,主人恩在亦应归。”
(2).用作对仙人的敬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下士沉迷,已知其罪,幸逢仙驾,是亦前缘,忍不一度脱乎?”
(3).借称皇帝的车驾。 唐 李峤 《和周记室从驾晓发合璧宫》:“珠履陪仙驾,金声属振车。” 唐 李峤 《奉和杜员外扈从教阅》:“幸陪仙驾末,欣採翰林芳。”
(4).谓出游的车驾。 唐 王勃 《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下官狂走不调,东西南北之人也。流离岁月,羈旅山川,輟仙驾於殊乡,遇良朋於异县。”
《漢語大詞典》:渐台(漸臺)
(1).台名。在 湖北省 江陵县 东。 楚昭王 出游,留夫人 渐台 之上。 江 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参阅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昭贞姜
(2).台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 汉武帝 作 建章宫 , 太液池 中有 渐台 ,高二十馀丈,台址在水中,故名。 汉 末 刘玄 兵从 宣平门 入, 王莽 逃至 渐台 上,为众兵所杀。参阅汉书·郊祀志下《王莽传下》三辅黄图·台榭
(3).星名,在织女星旁。隋书·天文志上:“东足四星曰渐臺,临水之臺也。”
《國語辭典》:游船(遊船)  拼音:yóu chuán
载客游览的船只。如:「为了能尽览湖面风光,他特地租了一艘游船。」
《漢語大詞典》:游缰(遊韁)
马缰绳。借指出游的车马。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催试》:“你及早治行装,你及早整游韁。”
即马缰绳。因能放松或拉紧,如游动般牵引,故名。晋书·五行志中:“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韁。” 唐 段成式 《柳枝词》:“公子驊騮往何处,緑杨堪繫紫游韁。” 明 何景明 《五马行》:“青丝游韁綰不住,铁色蹄翻锦苔地。”
《漢語大詞典》:月游(月遊)
亦作“ 月游 ”。 谓每月奉帝王衣冠出游。语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何自筑复道 高寝 ,衣冠月出游 高庙 ?”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月出 高帝 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 清 顾炎武 《恭谒孝陵》诗:“衣冠天象远,法驾月游新。” 清 顾炎武 《闰五月十日恭谒孝陵》诗:“寥落存王事,依稀奉月游。”
《漢語大詞典》:殿脚
(1). 隋炀帝 出游 江都 时,为其大船牵挽的船工。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共用挽船士八万餘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餘人,谓之殿脚,皆以锦綵为袍。”
(2).指殿脚女。 前蜀 韦庄 《河传》词:“青娥殿脚春粧媚。” 宋 孙光宪 《河传》词:“如花殿脚三千女。”
《漢語大詞典》:游田(遊田)
亦作“ 游畋 ”。 出游打猎。书·无逸:“ 文王 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汉 张衡 《西京赋》:“盘于游畋,其乐只且。”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丁巳,詔:‘朕罔好游畋,有以鹰犬輒称御前者,流海岛。’” 清 吴伟业 《题崔青蚓洗象图》诗:“君不见 武宗 供奉 徐髯仙 ,豹房夜直从游畋。”
亦作“ 游畋 ”。 游逸田猎;游猎。书·伊训:“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 孔 传:“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畋猎,是淫过之风俗。”书·无逸:“ 文王 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孔 传:“ 文王 不敢乐於游逸田猎,以众国所取法则当以正道供待之故。” 汉 张衡 《西京赋》:“盘于游畋,其乐只且。”一本作“ 游畋 ”。文选·潘岳〈射雉赋〉:“彼游田之致获,咸乘危以驰騖。” 徐爰 注:“田,猎也。”宋书·谢庄传:“臣闻蒐巡有度,郊祀有节,盘于游田,著之前诫。”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七:“太子 建成 喜酒色游畋, 齐王 元吉 多过失。”明史·王允成传:“以小马为驰骋之貲,谁启盘於游田之渐?”《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但天子性好游畋,出入无度, 白居易 耐不住,又做了一篇《续虞人箴》,献于天子,以言规讽。”
《漢語大詞典》:行帐(行帳)
(1).行军或出游时所搭的篷帐。 唐 杜甫 《军中醉歌寄沉八刘叟》:“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 金 元好问 《再到新卫》诗:“行帐马嘶尘澒洞,空邨人去雨淋浪。” 清 黄景仁 《雪后集陶然亭》诗:“尺五 韦杜 天,幕我作行帐。”
(2).泛指高级武官在外的住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三回:“当夜夜静时, 陆观察 便到 叶军门 行帐裡辞行。”
《漢語大詞典》:游场(游場)
出游田猎的场所。 宋 王禹偁 《籍田赋》:“抚御耦以无怠,履游场而有踪。”
《漢語大詞典》:游童(遊童)
嬉游的小孩。《三国志·蜀志·郤正传》:“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游童之吟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諫。”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众技旅庭,振欢声於无外;游童颂圣,陶至化於自然。”
指出游的儿童。 唐 骆宾王 《过故宋》诗:“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 宋 王圭 《勾小儿队》:“宜命游童之缀,来陈舞佾之容。上奉皇慈,教坊小儿入队。” 清 陈维嵩 《得桐城方尔止先生书感赋兼怀密之先生》:“家伎新传 张敞 眉,游童暗认 王珉 扇。”
《漢語大詞典》:居游(居遊)
亦作“ 居游 ”。
(1).闲居与出游。《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於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
(2).指相处往来。 清 吴敏树 《答李香州书》:“如欲熟知其人,揽其所长,閒从之驰骋笔墨之林,以快吾意,而发吾才,非久留与居游则未可也。”
《漢語大詞典》:春盛
(1).春游时携带的食品。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相公要郊外踏青赏玩,我春盛都准备了。”
(2).指出游时用以盛放食品的一种器皿。 明 沈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计赁银盘盏十六副……春盛十六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