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秋凉(秋涼)  拼音:qiū liáng
1.秋天气候凉爽。《汉书。卷七二。龚胜传》:「方盛夏暑热,胜病少气,可须秋凉乃发。」唐。罗隐 中元夜泊淮口诗:「秋凉雾露侵灯下,夜静鱼龙逼岸行。」
2.阴历八月。
《國語辭典》:乘凉(乘涼)  拼音:chéng liáng
因热而在透风凉快的地方休息。《红楼梦》第六四回:「只见院中寂静无人,有几个老婆子与小丫头们在回廊下取便乘凉,也有睡卧的,也有坐著打盹的。」《文明小史》第五六回:「家人们忙叫看楼的,在楼底下沿湖栏杆里面搬了两张椅子,一个茶几,请他坐下乘凉。」
《國語辭典》:阴凉(陰涼)  拼音:yīn liáng
凉爽。《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绿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又有几十夥合抱的垂杨树,十分阴凉。」
《漢語大詞典》:初凉(初涼)
谓刚开始凉爽。 唐 白居易 《西风》诗:“新霽乘轻屐,初凉换熟衣。” 后蜀 毛熙震 《菩萨蛮》词之二:“残暑晚初凉,轻风渡水香。”
分類:凉爽
《國語辭典》:冷然  拼音:lěng rán
1.形容寒冷、凉爽。《红楼梦》第六六回:「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夜凉未寝,出门步月。忽清风冷然,穿林而过。」
2.冷淡、超脱的样子。如:「很多事她都冷然以对,无动于心。」
《漢語大詞典》:秋爽
秋日的凉爽之气。 唐 骆宾王 《送宋五之问得凉字》诗:“雪威侵竹冷,秋爽带池凉。” 元 顾瑛 《虎丘十咏·致爽阁》:“开襟致秋爽,心与白云闲。”
分類:凉爽
《國語辭典》:清爽  拼音:qīng shuǎng
1.轻松爽快。《儒林外史》第三一回:「娄太爷吃了药,睡了一觉,醒了。这会觉得清爽些。」《老残游记》第九回:「却端起茶碗呷了一口,觉得清爽异常。」
2.神志清醒、清楚。《喻世明言。卷十。滕大尹鬼断家私》:「扶他上床,虽然心下清爽,却满身麻木,动掸不得。」《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一想,阴极阳生,心神顿觉清爽许多。」
3.清洁乾爽。《聊斋志异。卷一。山魈》:「命仆粪除,至晚始觉清爽可坐。」《儒林外史》第四二回:「一个旁门进,却是三间倒坐的河厅,收拾的到也清爽。」
《漢語大詞典》:轻凉(輕涼)
轻松凉爽。 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 昭王 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分類:轻松凉爽
《漢語大詞典》:夏凊
谓侍奉父母,夏天使之凉爽。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孙希旦 集解引 方悫 《礼解》:“冬则温之,以御其寒;夏则凊之,以辟其暑。”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
《漢語大詞典》:清快
(1).清凉爽快。 宋 苏轼 《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之一:“数亩蓬蒿古县荫,晓窗清快夜堂深。” 清 袁枚 新齐谐·蒋文恪公说二事:“奴闷絶,不知所为。最后闻远远有呼唤声,奴在棺中欲应不能;后稍觉清快,亦不知何以得出。” 艾芜 《回家》:“他觉得帐子里很热,拿手拭拭脸上跟胸口上的汗。妻子手里是拿着扇子的,就连忙给他大大扇了几下。他人清快许多了。”
(2).清新舒畅。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晚来天气佳,收目入清快。” 清 杜岕 《新年见月》诗:“新年见新月,一嘆清快絶。”
(3).清而流畅的水。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道人未放泉出山,曲折虚堂泻清快。”
《漢語大詞典》:趁凉(趁涼)
亦作“ 趁凉 ”。亦作“趂凉”。
(1).热天在凉快透风的地方休息,以求凉意。 唐 白居易 《晚庭逐凉》诗:“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 明 唐寅 《题画》之二:“长夏山邨诗兴幽,趂凉多在碧泉头。”
(2).趁凉爽之时。 宋 陆游 《秋后一日风雨》诗:“趁凉谋社酒,乘润理园蔬。”《水浒传》第十六回:“次日天色未明,众人起来,都要趁凉起身去。” 清 蒲松龄 《农桑经·农经·治茅》:“麦后耕之最妙。是时天热,宜早晚趁凉。”
《漢語大詞典》:小凉(小涼)
(1).谓天气微凉。常指初秋。《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与 庆符 俱归。” 宋 陆游 《小凉》诗:“高卧已忘浮世事,小凉渐近早秋天。”
(2).指较为凉爽。 宋 杨万里 《移床》诗:“寻得松风小凉处,移床来坐又还无。”
《國語辭典》:飔飔(颸颸)  拼音:sī sī
拟声词。形容风声。宋。苏轼〈渚宫〉诗:「沙泉半涸草堂在,破窗无纸风飔飔。」
《漢語大詞典》:清凉国(清涼國)
谓清净凉爽的地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
分類:清净凉爽
《漢語大詞典》:避热(避熱)
(1).谓天气炎热时暂居凉爽之地。 汉 王充 论衡·偶会:“﹝雁鵠﹞粮尽食索,春雨适足,避热北去,復之 碣石 。”
(2).乘凉,纳凉。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桃:“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八:“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宋 文同 有《北园避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