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幡纸(幡紙)
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太平御览卷六○五引 晋 王隐 晋书:“ 魏 太和 六年,博士 张揖 上《古今字詁》,其巾部云:‘纸,今帋也,其字从巾。古以縑帛,依书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字从系。’” 宋 董逌 广川书跋卷十:“古人治纸,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旧书长短,随事截之,则为幡纸……自 汉 魏 遗字多用幡纸, 晋 宋 多用麻纸,而 隋 唐 多用经纸。” 余嘉锡 《书册制度补考·糊缝》:“又考 竇泉 《述书赋》自注云:‘ 皇象 写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纸每一大幅有一缝线联合之。’盖 皇象 所用必是幡纸,故可用綫缝联,此昔人所未知也。”
《國語辭典》:乩笔(乩筆)  拼音:jī bǐ
乩童在沙盘上画字所用的木笔。《儒林外史》第七回:「叫长班到他下处把沙盘、乩笔都取了来摆下。」
《漢語大詞典》:尖笔
尖头自来水笔,铁笔型自来水笔
用以在蜡板上写字的工具,一头尖、一头钝而光滑并稍大,用以抹平蜡面从而擦去所写的字
《國語辭典》:意在笔前(意在筆前)  拼音:yì zài bǐ qián
在下笔写字前先构思字形。晋。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后泛指在写字、诗文、绘画前先构思成熟后才下笔。也作「意在笔先」、「意存笔先」。
《漢語大詞典》:竹笘
旧时儿童练习写字所用的竹板。说文·竹部:“籥,书僮竹笘也。” 段玉裁 注:“笘谓之籥,亦谓之觚。盖以白墡染之,可拭去再书者。”白墡,白垩土。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小字版本不过一册,书僮竹笘,以此标识其旁,则定音自可得矣。”
《國語辭典》:一波三折  拼音:yī bō sān zhé
原指书法中一捺笔锋需转换三次方向,笔势曲折变化。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用以比喻事情进行曲折多变,很不顺利。如:「这桩婚事一波三折,真是好事多磨。」亦形容文章结构的跌宕起伏多变化。如:「韩文公的议论文章,布局一波三折,文气充沛。」也作「一笔三过」。
《國語辭典》:写字台(寫字檯)  拼音:xiě zì tái
写字、办公所用的桌子。一般附有抽屉。
《国语辞典》:蒲牒写书(蒲牒写书)  拼音:pú dié xiě shū
牒,简札。蒲牒写书指汉朝路温舒以蒲草结成牒用来抄书写字的故事。典出《汉书。卷五一。路温舒传》。后比喻人刻苦向学。
《国语辞典》:手写输入(手写输入)  拼音:shǒu xiě shū rù
利用感光笔在数位板上写字,所写即输入电脑内。
《国语辞典》:毫飞墨喷(毫飞墨喷)  拼音:háo fēi mò pēn
形容写字或作画时笔墨放纵飞舞的情态。如:「只见他坐在案前,毫飞墨喷,全篇书法即告完成。」
《国语辞典》:挥翰成风(挥翰成风)  拼音:huī hàn chéng fēng
翰,毛笔。「挥翰成风」形容写字或绘画极为快速和熟练。如:「这位书法大师时常挥翰成风,泼墨如雨,以应登门求字者。」
《国语辞典》:挥翰临池(挥翰临池)  拼音:huī hàn lín chí
翰,鸟毛,借指毛笔。临池,学写书法,指写字。挥翰临池指提笔写字。《孽海花》第五回:「挥翰临池,自然让龚和甫独步。」
《国语辞典》:自来水笔(自来水笔)  拼音:zì lái shuǐ bǐ
把墨水贮存在笔管里,写字时无须临时蘸墨水的笔。
《国语辞典》:握椠怀铅(握椠怀铅)  拼音:wò qiàn huái qiān
拿著书写的书版,带著写字的铅条。比喻勤于写作。唐。史承节〈郑康成祠碑〉:「今故寻源讨本,握椠怀铅,无疏本传之文,并序前言之目。」也作「抱椠怀铅」。
《国语辞典》:意存笔先(意存笔先)  拼音:yì cún bǐ xiān
泛指在写字、诗文、绘画前先构思成熟后才下笔。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也作「意在笔前」、「意在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