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修奉
修缮供奉。东观汉记·光武纪:“宜以时修奉 济阳 城阳县 尧帝 之冢。”晋书·礼志上:“司徒 荀组 据 汉献帝 都 许 即便立郊,自宜於此修奉。”宋史·礼志二六:“祖宗陵寝久沦异域,今 金国 既割还故地,便当遣宗室使相与臣僚前去修奉洒扫。”
分類:修缮供奉
《漢語大詞典》:不脩
亦作“ 不修 ”。
1.不修明;不整治。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贪昧於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
2.不修缮。 汉 班彪 《北征赋》:“过 泥阳 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
3.不学习;不讲究。汉书·高帝纪下:“ 高祖 不脩文学,而性明达。”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公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节,见人无贵贱皆与饮酒。”
《國語辭典》:不修  拼音:bù xiū
1.不整理。如:「不修边幅」。
2.不修练。《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心皆怨;战具不修,军无法律。」
《國語辭典》:不脩  拼音:bù xiū
1.不整治。汉。班彪〈北征赋〉:「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脩。」三国吴。韦曜〈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宾旅阙而不接。」
2.不修练。《论语。述而》:「德之不脩,学之不讲。」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今农战不脩,文儒是竞。」
《漢語大詞典》:完葺
修缮,修葺。 南朝 宋 鲍照 《谢假启》之一:“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力。” 宋 唐庚 《忆昔行》:“十载却西还,亭传已完葺。”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胡公去狐:“时室空已久,頽圮殊甚,即令完葺之。”金史·高汝砺传:“今大兵既退,正完葺关隘,简练兵士之时,须得通敏经纶之才预为筹画,俾济中兴。”
分類:修缮修葺
《漢語大詞典》:营葺(營葺)
亦作“ 营缉 ”。 修建;修缮。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隋帝 ﹞处分 并州 ,大兴营葺,其寺遂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因营缉诸城,谋迁其都于 洪州 。”《宋史·外国传四·交阯》:“凡宿泊之所皆有茅舍三间,营葺尚新,目为馆驛。”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比予还郡城,而寺僧……来道其累世营葺之勤。”
分類:修建修缮
《漢語大詞典》:涂塈(塗塈)
涂抹,涂饰。 章炳麟 《检论·订文》附录《正名杂义》:“近世奏牘关移,语本直覈,纯出史胥,其病犹少,而庸妄宾僚,谬施涂塈。”
用泥涂抹屋顶或墙壁。亦泛指涂饰修缮。《书·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 蔡沉 集传:“涂塈,泥饰也。” 唐 杜甫 《题衡山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诗:“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塈。” 清 刘大櫆 《焚书辨》:“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不因涂塈,惟增其残毁,以至转而售之他人。” 章炳麟 《与刘光汉黄侃问答记》:“先正有垣,待吾儕而涂塈也,盖可自僄弁乎哉?”
《國語辭典》:修改  拼音:xiū gǎi
1.改正错误、缺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隋书。卷二。高祖纪下》:「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
2.修整改建。《南史。卷七。梁武帝本纪下》:「特多禁忌,墙壁崩倒,屋宇倾颓,年月不便,终不修改。」
《漢語大詞典》:修塞
谓修缮堤防,堵塞决口。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一状》:“只如往年 河 决 商胡 ,是时执政之臣不慎计虑,遽谋修塞。”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国家河防,无一岁不决溢,上軫宵旰之虑。殫邦财,竭人力,随溃修塞,仅媮一日之安。”
《漢語大詞典》:脩完
修缮完备。左传·昭公五年:“敝邑虽羸,若早脩完,其可以息师。”
分類:修缮完备
《漢語大詞典》:脩奉
(1).遵循奉行。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庚子 百寮请听政曰:‘自 汉 以来,丧期以日易月而皆三日而听政,我国家列圣,亦克脩奉。’”
(2).修缮供奉。 宋 叶适 《外论三》:“虽尽取 河南 ,鼓行入 京师 ,荐告宗庙,脩奉陵寝;若东无 齐 ,西无 秦 ,北无 赵 魏 ,三面犹为虏守,臣尚不知所终。”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 史嵩之 ﹞攻 蔡城 ,获亡 金 完颜守绪 残骸以归,乃作露布以夸耀一时,且绘八陵图以献,朝廷遂议遣使脩奉八陵。”
《漢語大詞典》:修增
修缮增固。管子·度地:“命之曰金城……岁修增而毋已,时修增而毋已,福及孙子。”
分類:修缮
《漢語大詞典》:戎缮(戎繕)
指备战与修缮宫室之事。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戎缮兼兴,未遑儒教。”
《國語辭典》:万里长城(萬里長城)  拼音:wàn lǐ cháng chéng
1.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西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
2.比喻国家的栋梁。《南史。卷一五。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明。陈忱《水浒后传》第一二回:「吞圭既丧,坏了万里长城,国中精锐已尽,如何是好?」也称为「长城」。
《國語辭典》:长城(長城)  拼音:cháng chéng
1.万里长城的简称。参见「万里长城」条。
2.比喻国家的栋梁。如:「每一个为国效力的人,皆是国家的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
3.比喻势力、地位等。如:「自毁长城」。
《国语辞典》:人工成本  拼音:rén gōng chéng běn
系构成成本的三大要素之一。包括生产、制造、修缮、包装、管理及供应劳务等,所需支付的一切人力报酬。
《漢語大詞典》:督缮(督繕)
督促修缮。新唐书·窦怀贞传:“唯 怀贞 劝成之,躬护役作,族弟 维鍌 諫……不答,督缮益急。”
分類:督促修缮
《漢語大詞典》:饬刑(飭刑)
饬正刑法。一说谓修缮监狱、刑具。吕氏春秋·音律:“夷则之月,修法飭刑,选士厉兵,詰诛不义,以怀远方。” 高诱 注:“夷则,七月也。飭读如敕。飭正刑法,所以行法也。” 陈奇猷 校释:“飭、饰通。但《孟秋》云‘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则此飭当读为饰,谓缮饰也。 高 读飭为敕,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