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佛土
(1).佛教谓佛陀所居住或应化的种种国土。有净土、秽土、性土、报土等。《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2).特指净土。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九:“言浄土者,经中或时名佛刹,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我闻 昆明 水,天花散无数。躡足凌高峯,了了见佛土,。”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佛土三生愿, 尧 门一梦遄。”
(3).指佛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洪山寺 ﹞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
《漢語大詞典》:千佛土
指西天佛国。 宋 苏辙 《次韵子赡过海》:“一瞬千佛土,相期 兜率宫 。”
分類:西天佛国
《國語辭典》:佛刹(佛剎)  拼音:fó chà
1.佛陀所度化的世界。唐。王维〈赞佛文〉:「在微尘中,见亿佛刹。」
2.奉佛的寺院。唐。李益〈红楼下联句〉诗:「佛刹接重城,红楼切太清。」元。曹伯启 九日省舅氏郭西独行因书所见诗五首之三:「浩浩阴风酿宿霾,道边佛刹记曾来。」
《漢語大詞典》:香土
(1).指佛土。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天人舞凤,去照园而讚善,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参见“ 香国 ”、“ 香城 ”。
(2).宫廷内泥土的美称。 苏轼 《薄薄酒》之二“本不计较 东华 尘土北窗风” 王文诰 辑注引 宋 施元之 注:“前辈戏语,有 西湖 风月不如 东华 软红香土。”按, 东华 指 东华门 ,百官入朝所从出入之门。
《漢語大詞典》:香国(香國)
(1).《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曰:上方界佛土有国名 众香 ,佛号 香积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因以“香国”指佛国。 南朝 梁 沈约 《舍身愿疏》:“虽果谢菴园,飰非香国,而野粒山蔬,可同属饜。”
(2).犹花国。 宋 许月卿 《木犀》诗:“分封在香国,筮仕得黄裳。” 金 元好问 《紫牡丹》诗之三:“已从香国偏薰染,更惜花神巧剪裁。”
《國語辭典》:宝刹(寶剎)  拼音:bǎo chà
1.佛土。《幻三昧经。卷上》:「从宝刹来者,但见众宝。」
2.对寺院的敬称。南朝梁。沈约〈内典序〉:「灵仪炫日,宝刹临云。」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望香山寺寄舒员外〉诗:「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漢語大詞典》:真土
(1).在一个地方自然形成的土壤。对“客土”而言。《汉书·陈汤传》:“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
(2).佛教语。真佛土的略称。谓佛真身所住的法性土,对化身所住的化土而言。《药师本愿功德宝卷》:“玄妙消息,不动巍巍,真土立根基。”
《漢語大詞典》:化土
佛家指三佛土之一的变化土。即佛为化度众生所化现的国土,亦即佛变化身所居之土。成唯识论卷十:“若变化身依变化土……佛变化身依之而住。” 唐 窥基 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化土虽復説法,神通增故立变化名,法乐义劣。”
《漢語大詞典》:香园(香園)
芳香的苑园。比喻仙境佛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四:“居心受善水,教学重香园。” 倪璠 注:“香园,未详。《维摩经》曰:‘有国名 众香 ,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按:佛经、道书之流疑或通用也。” 唐 上官婉儿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诗:“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
一佛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一佛世界同。往生论曰:「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又】同一佛土。即弥陀之净土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十方佛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大千世界。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十万亿佛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极乐世界也。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佛学常见辞汇】
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三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唯识论所说之三佛身,定三佛所居之国土:一、法性土,自性身之土,即真如之理也。此身土与体虽无差别,然相性不同,故以能知之觉相为佛(即身),以所知之法性为土。二、受用土,即报身受用之国土。为与大圆镜智相应之净识所变现,尽未来际而相续,以无漏之色为体。此中有自受用土与他受用土二种:自受用土如上,他受用土者,依平等性智之大慈悲力,对于初地已上之菩萨,变净土者。亦以无漏之五尘为体。三、变化土,即变化身所居之土也。依成所作智之大慈悲力。应初地以下乃至一切之凡夫。或现净土,或现秽土者,见义林章七末。
【佛学常见辞汇】
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法性土是佛法性身所住的国土,亦即真如的理体;受用土是佛报身所受用的国土,乃由佛的净识所变现;变化土是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三佛土:
一、法性土 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
二、受用土 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
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
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
三、变化土 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此三土或将受用土开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则为四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法性土〕,法性土者,即法身如来所依之土,乃理土也。谓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现外诸器界,则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也。(器界者,世界如器故也。)
〔二、受用土〕,受用土者,即报身如来受用之土也。受用有二:一者,若以相应净识所修,自利行满,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是名自受用土。二者,若以大慈悲力所修,化他行满,随十地菩萨所宜,变成净土,或大或小,或胜或劣等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变化土〕,变化土者,即应身如来变化之土也。谓佛以不思议神力,随诸众生善恶之业,变现净秽之土,方便设化是也。
文殊佛土严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文殊师利佛土庄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