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自行其是
形容不听别人意见,固执己见。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國語辭典》:自说自话(自說自話)  拼音:zì shuō zì huà
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考量客观事实或环境。如:「成功的演讲要随时注意听众的反应,不能只顾自说自话。」《两晋通俗演义》第五一回:「返入禅房,弟子法祚等,见澄自说自话,多不可解,便随澄入问玄妙。」
《国语辞典》:把持不定  拼音:bǎ chí bù dìng
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控制不了自己。如:「公司会计把持不定,因挪用公款而被逮捕,真是悔不当初!」《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得罪名教,这就不可知了!」《镜花缘》第一○回:「但恐此人素日外面虽然吃斋念佛,或者一时把持不定,一念之差,害人性命。」
《国语辞典》:意外险(意外险)  拼音:yì wài xiǎn
以预防个人意外发生为投保项目的保险。也称为「平安险」、「伤害保险」。
《国语辞典》:阿意顺旨(阿意顺旨)  拼音:ē yì shùn zhǐ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二。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陷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也作「阿谀顺旨」、「阿谀顺意」。
《国语辞典》:阿谀顺意(阿谀顺意)  拼音:ē yú shùn yì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也作「阿意顺旨」、「阿谀顺旨」。
《国语辞典》:阿谀顺旨(阿谀顺旨)  拼音:ē yú shùn zhǐ
逢迎谄媚,顺从别人意旨。《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严光传》:「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明史。卷一八一。徐溥传》:「非欲其阿谀顺旨,惟言莫违也。」也作「阿意顺旨」、「阿谀顺意」。
《国语辞典》:抗议书(抗议书)  拼音:kàng yì shū
以表达反对别人意见及措施为内容的书信文件。如:「群众向大使馆递送抗议书,以表达心中的不满。」
《国语辞典》:同意权(同意权)  拼音:tóng yì quán
1.对他人意见可表赞同或否决的权力。如:「对于是否采购这批货品,总经理当然有同意权。」
2.特指宪法上的程序。监察院对总统提名的司法院院长、副院长、大法官,及考试院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所为之同意不同意的权力。
《国语辞典》:塌秧儿(塌秧儿)  拼音:tā yāng ér
花草下垂枯萎。比喻事业失败的人意志委靡不振的样子。
《漢語大詞典》:肥猪拱门(肥猪拱門)
谓自己送物上门,使人意外得财。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看你肥猪拱门的这片孝心怪可怜见儿的,给你留个囫圇尸首,给你口药酒儿喝,叫你糊里糊涂的死了就完了事了。”
《漢語大詞典》:候意
迎合人意。北齐书·陈元康传:“ 元康 便僻,善事人,希言候意,多有进举。”南史·恩倖传·孔范:“ 仪 候意承颜,倾侧巧媚。”
《國語辭典》:驳辞(駁辭)  拼音:bó cí
1.杂乱的言辞。如:「他的那篇文章中多驳辞。」
2.辩驳的文辞。如:「他的驳辞理直气壮。」「事实摆在眼前,更让他难有驳辞的空间。」
《國語辭典》:出奇制胜(出奇制勝)  拼音:chū qí zhì shèng
发奇兵或用奇计制敌而获胜。语本《孙子。势》:「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唐。陆贽 论替换李楚琳状:「况楚琳卒伍凡材,厮养贱品,因时扰攘,得肆猖狂,非有陷坚殪敌之雄、出奇制胜之略。」后泛指用奇特、创新的方法取胜。《老残游记》第七回:「在嵩山少林寺学拳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于是奔走江湖。」
《漢語大詞典》:卖巧(賣巧)
卖弄聪明,迎合人意。 明 孙柚 《琴心记·私通侍者》:“如何口是心非,藏奸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