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27,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孳生
法味
冤仇
发意
九界
七兵
诞庆
私仇
徒长
茗花
妖雾
聚合
生利
起念
人像
《國語辭典》:孳生  拼音:zī shēng
生长繁衍。如:「万物孳生」。《晋书。卷二二。乐志上》:「十一月之辰谓为子,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
《漢語大詞典》:法味
佛教语。谓因参悟妙法而产生的悦乐。《华严经·十回向品》:“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 南朝 梁 萧统 《僧正》诗:“已知法味乐,復悦玄言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遥观以觉人风美,近礼方知法味浓。”
《國語辭典》:冤仇  拼音:yuān chóu
仇恨。《薛仁贵征辽事略》:「您三将略住!你不知我有冤屈,被此贼杀吾兄,今日当报奇冤。」《西游记》第六回:「我行要骂你几声,曾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也作「冤雠」。
《國語辭典》:发意(發意)  拼音:fā yì
起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杂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漢語大詞典》:九界
(1).佛教语。谓“十法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九界相对佛界而言,均为迷界。《法华玄义·二上》:“己身他身,微妙寂絶,皆非权非实,而能应於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清 龚自珍 《最录三千有门颂》:“佛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九界性,我知之;佛具九界性,独未之闻。”
(2). 康有为 所谓产生世间诸苦的九种界别。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和苦界。见《大同书》甲部第六章。
《漢語大詞典》:七兵
(1).七兵尚书的省称。北史·崔亮传:“转都官尚书,又转七兵,领廷尉卿,加散骑常侍。”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以右卫将军 宋弁 兼祠尚书,摄七兵事以佐之。” 胡三省 注:“摄七兵事,摄尚书七兵曹事也。 杜佑 曰:‘ 魏 始置五兵尚书,谓中兵,外兵,别兵,都兵,骑兵也。 晋 又分中、外兵各为左右, 后魏 遂为七兵尚书。’”
(2).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 宋 苏舜钦 《夜中》诗:“七兵乘间入,攻剽势向圮。”
《漢語大詞典》:诞庆(誕慶)
(1).谓产生吉庆,降福。 南朝 宋 王韶之 《宋宗庙登歌·孝皇帝歌》:“烝哉 孝皇 ,齐圣广渊,发祥诞庆,景祚自天。” 南朝 齐 谢超宗 《齐太庙乐歌·凯容乐·昭皇后室奏》:“月灵诞庆,云瑞开祥。”
(2).寿诞之庆。 唐 崔致远 《应天节斋词》之一:“星瞻北极,乃当诞庆之辰。”
《國語辭典》:私仇  拼音:sī chóu
个人的仇恨。《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吾看虬髯客传,说他把仇人之首来吃了,剑术也可以报得私仇的。」也作「私雠」。
《漢語大詞典》:徒长(徒長)
(1).徒卒之长。史记·黥布列传:“ 布 已论输 丽山 , 丽山 之徒数十万人, 布 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迺率其曹偶,亡之 江 中为羣盗。”
(2).农作物因生活条件不协调而产生的茎叶发育过旺的现象。《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个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每当雨后暴晴,蒸气闷热,一般秆低株密的作物如谷子、小麦产量很低,而且容易形成徒长。”
《漢語大詞典》:茗花
(1).煮茶时产生的浮沫。 唐 权德舆 《与沉十九拾遗同游栖霞寺会宿》诗之一:“清论松枝低,閒吟茗花熟。” 唐 李洞 《和曹监〈春晴〉见寄》:“兰臺架列排书目,顾渚香浮瀹茗花。” 宋 梅尧臣 《茶灶》诗:“夜火竹声乾,春甌茗花乱。”
(2).茶树开的花。 明 王象晋 《群芳谱·茶谱四》:“茗花,即食茶之花。”
《國語辭典》:妖雾(妖霧)  拼音:yāo wù
诡异而奇特的雾气。唐。元稹 巴蛇诗三之二:「巴山昼昏黑,妖雾毒濛濛。」
《國語辭典》:聚合  拼音:jù hé
1.聚集会合。《红楼梦》第四回:「若能聚合了,倒是一件美事。」
2.化学上指由单体制备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缩合聚合与加成聚合二类。
《國語辭典》:生利  拼音:shēng lì
1.产生利润、财富。《左传。成公二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韩非子。六反》:「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
2.有助于生存的利益。《墨子。节葬下》:「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
3.以本银生利息。如:「他把钱放在银行生利。」《欢喜冤家》第三回:「我有一亲戚乃忠厚人家,我为说媒,待他出礼银三十两,竟将此银交与我收,每月生利一两二钱。」
《漢語大詞典》:起念
(1).产生某种想法;起欲念。《西游记》第九三回:“起念断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快心编三集》第二回:“不比 再思 是近日起念的,只为家中眼目多,小姐们规矩重,就是二娘,也狠端方,不敢做出那等虚头霍脸的事来。”
(2).着眼;着想。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 尧 舜 万鎰不为多, 孔子 九千鎰不为少。”
《國語辭典》:人像  拼音:rén xiàng
刻划人的形体或相貌的作品。如:「人像摄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