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挑牙料唇(挑牙料脣)  拼音:tiǎo yá liào chún
比喻口舌争执。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又不是挑牙料唇,只待要寻争觅衅。」也作「挑唇料嘴」。
《漢語大詞典》:眼红颈赤(眼紅頸赤)
形容因羡慕、妒忌而寻衅争吵。《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那 徐言 、 徐召 虽也挣起些田产,比着 颜氏 ,尚有天渊之隔,终日眼红颈赤。”
《國語辭典》: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個巴掌拍不響)  拼音:yī ge bā zhǎng pāi bù xiǎng
(谚语)比喻仅有单方面是闹不出事来,若是发生事情一定是双方面均有过失。《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漢語大詞典》:相吵
互相争吵。 丁玲 《韦护》第二章十四:“他虽说知道他们为了他曾相吵过,但是他没有什么内咎,他觉得那太平常了。”
分類:相争争吵
《漢語大詞典》:闲磨牙(閒磨牙)
亦作“闲磨牙”。 谓白费口舌,无谓地争吵。 段荃法 《凌红蝶》:“﹝她﹞一点道理也不讲,值不得和她闲磨牙。”《上海文学》1979年第12期:“师傅们,别在这儿闲磨牙了,该干嘛的赶紧去干嘛,我有急事要和 路主任 商量。”
分類:无谓争吵
《漢語大詞典》:阋墙谇帚(鬩牆誶帚)
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 梁启超 《新民说》十:“行其庭,草树凌乱然;入其室,器物狼藉然。若是者,虽未见其鬩墙誶帚,我知其家必不治!”
《國語辭典》:兄弟阋墙(兄弟鬩牆)  拼音:xiōng dì xì qiáng
本指兄弟虽在家争吵,但一旦遇有外侮,却能共同抵禦。典出《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禦其务。」后比喻内部不和睦。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七。误献。施允升》:「尝有罗姓者,兄弟阋墙,先生要之家,反覆劝譬,声泪俱下,兄弟遂相抱而哭。」
《漢語大詞典》:喧诤(諠諍)
喧嚷争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直性婆罗门曰:‘勿谊諍也,宜共分之。’”
分類:喧嚷争吵
《国语辞典》:罗圈儿架(罗圈儿架)  拼音:luó quān ér jià
辗转牵连的争吵。如:「这种前因后果夹缠不清的罗圈儿架,处理时要格外小心谨慎。」
《国语辞典》:一争两丑,一让两有(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拼音:yī zhēng liǎng chǒu,yī ràng liǎng yǒu
(谚语)表示互相争吵起来,不但事情无法解决而且容易出丑,只要彼此退让一下,什么事都好办。如:「俗话说得好:『一争两丑,一让两有』。大家互让一步,事情才能圆满解决。」
《国语辞典》:谁家灶内无烟(谁家灶内无烟)  拼音:shuí jiā zào nèi wú yān
比喻每家都有争吵。《金瓶梅》第七五回:「我的佛菩萨,没的说。谁家灶内无烟?心头一点无明火,些儿触著便生烟。」
分类:争吵
《国语辞典》:打是疼,骂是爱(打是疼,骂是爱)  拼音:dǎ shì téng,mà shì ài
(谚语)人与人相互间,因发自内心的关爱而争吵。《醒世姻缘传》第三回:「打是疼,骂是爱,极该笑。」《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别扯他娘的臊了,安太太这话才叫做『打是疼,骂是爱。』」
《国语辞典》:拌嘴舌  拼音:bàn zuǐ shé
争吵、斗嘴。参见「拌嘴」条。《恨海》第一回:「只见站上烧的七零八落,车夫又不肯行;拌了多少嘴舌,方才前进。」
分类:争吵斗嘴
《国语辞典》:打吵子  拼音:dǎ chǎo zi
争吵、吵架。《孽海花》第二七回:「乾脆的说一句,老佛爷和万岁爷打吵子,大婚后才起的。」
分类:争吵吵架
《國語辭典》: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语本《韩非子。难势》:「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魏书。卷八八。良吏传。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