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3,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家鸡
牵丝
宝书
行草
善书
法书
遗法
野鹜
蹲鸱
顿挫
今学
碑版
笔精
妙迹
宝章
《漢語大詞典》:家鸡(家雞,家鷄)
亦作“ 家鷄 ”。
(1).家中饲养的鸡。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尧民》:“大闻《南风》絃,同调《广陵散》。鹤鸣九天上,肯作家鸡伴。”
(2).喻指家传的书法技艺。 唐 柳宗元 《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仑二童》诗:“书成欲寄 庾安西 ,纸背应劳手自题。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 宋 苏轼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 元和 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清 王晫 今世说·言语:“ 宋去损 精八分书, 高云客 以为学从祖 比玉 。 宋 云:‘僕固不厌家鷄,然何至舍古抚今。’”
(3).借指自己诗文的技法和风格。 元 耶律楚材 《〈赠高善长一百韵〉序》:“﹝ 高善长 ﹞与 龙岗居士 善,尤长於诗,而酷爱余之拙语,盖自厌家鷄耳。”参见“ 家鸡野雉 ”。
(4).喻指妻。 宋 黄庭坚 《戏书少游壁》诗:“ 秦氏 乌生八九子,鸦乌之兄毕逋尾。忆炊门牡烹伏雌,未肯增巢令女栖。莫愁野雉疎家鸡,但愿主人印纍纍。” 任渊 史容 注:“恐以新间旧也。”
(5).喻指亲生子女。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谚语:“南都閭巷中常谚:‘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家族》:“按二语谓亲生子及养子也。今 江 北语云:家鸡打得腾腾转,野鸡打得著天飞。”
(6).动物学术语。即鸡。因由其始祖原鸡长期驯养而成,故称。
《國語辭典》:家鸡野雉(家雞野雉)  拼音:jiā jī yě zhì
晋庾翼的书法与王羲之齐名,后来王氏书法盛行,学之者众。因此庾翼用家鸡比喻自己的书法,用野雉比喻王羲之的书法。见《太平御览。卷九一八。羽族部。鸡》引《晋书》。后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用来比喻贵远贱近,喜新厌旧,更进一步指弃妻室而喜外遇者。也作「家鸡野鹜」。
《國語辭典》:牵丝(牽絲)  拼音:qiān sī
1.丝,系印环用的丝绳。牵丝即执印绶,指做官。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
2.缔结絪缘。参见「牵丝娶妇」条。
3.书法上指笔势往来之间所牵带的纤细痕迹。
《漢語大詞典》:牵丝戏(牽絲戲)
傀儡戏。盛行于 宋 代。傀儡多以木制,形体约一尺上下,四肢及头部和关系部分皆缀以线,表演者在上方提线操纵傀儡动作。也叫悬丝傀儡、提线木偶。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百戏伎艺。 宋 刘克庄 《观傀儡》诗:“酒阑有感牵丝戏,也伴儿童看到明。”亦作“ 牵丝傀儡 ”。 宋 蒋捷 《沁园春·次强云卿韵》词:“高抬眼,看牵丝傀儡,谁弄谁收?”
《國語辭典》:宝书(寶書)  拼音:bǎo shū
1.泛指珍奇宝贵的书籍。唐。李白〈猛虎行〉:「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2.史书。《公羊传。隐公元年》唐。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3.皇帝的诏书。《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天宝初,改玺书为宝书。」
《漢語大詞典》:行草
(1).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 宋 苏轼 《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为君纸尾作行草,烱如 嵩洛 浮秋光。” 明 赵宧光 《金石林绪论》:“行草,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 孙过庭 书谱之类皆是也。” 陈衍 元诗纪事·沉贵:“﹝ 温日观 ﹞酒酣兴发,以手泼墨,然后挥笔,迅于行草,收拾散落,顷刻而就。”
(2).行书与草书的并称。 唐 张怀瓘 《六体书论》:“ 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 宋 陆游 《作字》诗:“整整复斜斜,翩如风际鸦。书成半行草,眼倦正昏花。”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原书:“由 秦 分而变 汉 分,自 汉 分而变真书,变行草,皆人灵不能自已也。”
《國語辭典》:善书(善書)  拼音:shàn shū
1.好书。《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2.工于文书计簿。《汉书。卷七二。贡禹传》:「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3.劝人为善的书。如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
《國語辭典》:法书(法書)  拼音:fǎ shū
1.敬称他人所写的字,言其可为法则。
2.有关法律制度的书籍。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大畜》:「典策法书,藏在兰台,虽遭乱溃,独不遇灾。」
《漢語大詞典》:遗法(遺法)
亦作“ 遗灋 ”。
(1).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则。汉书·艺文志:“ 周 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 郑 卫 所乱,故无遗法。” 唐 柳宗元 《涂山铭》:“是以 周穆 遐追遗法,復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绍前轨,用此道也。” 明 刘基 《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至于天子之守,则有先王之遗法焉。”
(2).留传下来的方式、方法。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汉 末丧乱,其灋中絶, 马先生 绍而作焉。今指南车, 马先生 之遗灋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渍鸭卵。今 吴 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意天以美酿而饱予,出遗法於湮埋。”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据此,则 史公 所述固古史记言之遗法也。”
(3).指前代传下的法书和书法艺术准则。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瘞鹤铭〉于焦山之下作长句以寄》:“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明 文徵明 《龙茶录考》:“ 晦菴 评 蔡 书,谓岁有蚤暮,力有深浅,公书至是盖无遗法矣。”
(4).指前代传下的佛法。隋书·经籍志四:“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醇之异。”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华严宗》:“这个贤者很留意《华严经》,能够无师自悟,绍隆遗法。”
《漢語大詞典》:野鹜(野鶩)
(1).野鸭。 清 彭孙遹 《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诗:“野鶩孤飞烟里没,江帆相背雨中开。”
(2).喻指外姓人家的书法技艺。 宋 苏轼 《跋〈庾征西帖〉》:“ 庾征西 初不服 逸少 ,有家鸡野鶩之论,后乃叹其为 伯英 ( 东汉 张芝 字)再生。” 宋 苏轼 《书刘景文左藏所藏王子敬帖绝句》:“家鸡野鶩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奩。”
(3).喻非正式的匹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避女色而就孌童,捨家鸡而寻野鶩,是皆情理之至悖,而举世习而安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只缘两小无猜,遂野鶩如家鸡之恋;为因一言有漏,致得 陇 兴望 蜀 之心。”
《漢語大詞典》:蹲鸱(蹲鴟)
(1).大芋。因状如蹲伏的鸱,故称。史记·货殖列传:“吾闻 汶山 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飢。” 张守节 正义:“蹲鴟,芋也。” 晋 左思 《蜀都赋》:“坰野草昧,林麓黝儵,交让所植,蹲鴟所伏。” 刘逵 注:“蹲鴟,大芋也。”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是犹见 燕 晋 之枣栗、 岷 蜀 之蹲鴟,而欲以废五穀,岂不难哉!”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江村夏咏》词:“论生计,蹲鴟一顷,菰蒲百亩。”
(2).饮酒猜拳时对大拇指的代称。《全唐诗》卷八七九载《招手令》:“以蹲鴟间虎膺之下,以鉤戟差玉柱之旁。”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王章 置酒会诸朝贵,酒酣,为手势令” 元 胡三省 注:“会饮而行酒令以佐欢, 唐 末之俗也。类説曰……‘以蹲鴟间虎膺之下’,蹲鴟,大指也。”
(3).书法侧笔(点)的笔势。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侧,蹲鴟而坠石。” 明 张绅 法书通释·八法:“﹝点法﹞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
《國語辭典》:顿挫(頓挫)  拼音:dùn cuò
停顿或急促收音。晋。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老残游记》第一○回:「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
《漢語大詞典》:今学(今學)
(1).书法名词。指北碑、 汉 篆。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吾今判之,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 晋 帖、 唐 碑也,所得以帖为多,凡 刘万庵 、 姚姬传 等皆是也。今学者,北碑、 汉 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凡 邓石如 、 张廉卿 等是也。”
(2).今文经学的省称。详“ 今文经学 ”。
《漢語大詞典》:今文经学(今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 西汉 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董仲舒 是 西汉 今文经学的创始人。”
《國語辭典》:碑版  拼音:bēi bǎn
刻有文字的碑石或石碑上的刻文。《文选。谢灵运。入华子岗麻源第三谷诗》:「图牒复摩灭,碑版谁闻传。」
《國語辭典》:笔精(筆精)  拼音:bǐ jīng
1.文笔的精妙。《文选。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
2.书法的精妙。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金石悬词律,烟云动笔精。」唐。李白 王右军诗:「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3.书名。明。徐𤊹撰,八卷。分为易通、经臆、诗谈、文字、杂记五门,其引据博赡,可资参考。
《漢語大詞典》:妙迹
(1).指佳妙的书法作品。《晋书·王羲之传》:“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纸,过 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絶。” 宋 黄庭坚 《跋〈兰亭〉》:“及 萧 氏 宇文 焚荡之餘,千不存一。 永 师晚出,所见妙迹,唯有《兰亭》。”
(2).谓不平凡的事迹。 唐 李峤 《纸》诗:“妙迹 蔡侯 施,芳名 左伯 驰。”
《國語辭典》:宝章(寶章)  拼音:bǎo zhāng
1.珍贵的书法真迹。如米芾记载晋、唐人墨迹的书即称为「宝章待访录」。
2.皇帝的印玺。《宋史。卷一八三。乐志十三》:「宝章煌煌,导以笙磬。还燕慈宁,邦家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