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84,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书传
双鲤
驿使
素书
紫泥
传书
手书
尊候
一封
书记
不具
前书
一通
尺牍
边声
《國語辭典》:书传(書傳)  拼音:shū zhuàn
1.书籍与传记。《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2.《书经》的注释。
《國語辭典》:双鲤(雙鯉)  拼音:shuāng lǐ
书信的代称。参见「双鲤鱼」条。唐。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诗:「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唐。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國語辭典》:驿使(驛使)  拼音:yì shǐ
驿站上替人传递书信或物件的人。唐。杜甫 黄草诗:「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宋。无名氏《梅妃传》:「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
《漢語大詞典》:驿使梅花(驛使梅花)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荆州记》:“ 陆凯 与 范曄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诣 长安 与 曄 ,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江 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驛使梅花”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清 李调元 《青门画菊见赠余亦自画墨梅答之仍用前韵》:“驛使梅花寄所思,老人特地写枯枝。”
《國語辭典》:素书(素書)  拼音:sù shū
1.信函。《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
2.书名。旧题黄石公撰,一卷,宋张商英注。内容以仁、义、道、德、礼五者为主旨,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疑即商英所伪托。
《國語辭典》:紫泥  拼音:zǐ ní
印泥。古人书函用泥封,并戳印以为凭信,汉天子用紫泥,故紫泥亦指诏书。唐。李白〈玉壶吟〉诗:「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漢語大詞典》:传书(傳書)
(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2).指抄写或刻印书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刘韶美 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
(3).传授书籍。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学道 北海 仙,传书 蘂珠宫 。”
(4).传递书信。 唐 李商隐 《离思》诗:“朔雁传书絶, 湘 篁染泪多。”《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从当日插了釵,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明 许潮 《武陵春》:“仙姑既牵情 刘 阮 ,此人可以传书。”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一:“ 柳毅 又是怎样替人往深海里传书,用鲛绡分开碧蓝的海水,娶了美丽的 龙女 为妻啦。”
《國語辭典》:手书(手書)  拼音:shǒu shū
亲笔写的书信。《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司马昭览毕,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乃先发手书与卫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其父大怒,写著严切手书,差著两个管家,到京催他起身。」也称为「手翰」、「手札」、「手示」。
《漢語大詞典》:尊候
书信中问候对方起居等情况的敬词。 宋 欧阳修 《与苏编礼书》:“数日来尊候必更痊安。单药得效,应且专服。”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入秋来,翛然清远,计尊候安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前辈尺牘有云尊候胜常者。”
《漢語大詞典》:一封
(1).古以十万平方里为“一封”。梁书·刑法志:“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
(2).指单峰(驼)。汉书·西域传下·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 颜师古 注:“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
(3).表数量。用于书信等封缄之物。 唐 王昌龄 《别李浦之京》诗:“小弟隣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少不得修了一封家书,差人接取家眷入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纸窗儿前,照臺儿后,一封儿小简,掉在纤纤手。”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一回小婿再去,託敝亲家写一封字来。”
《國語辭典》:书记(書記)  拼音:shū jì
1.书籍。《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2.函札、奏记。《新唐书。卷一二二。韦安石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
3.古代称掌管书牍记录的人。今通称在机关团体中担任文书抄写诸事的人。
4.共产党各级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
《國語辭典》:不具  拼音:bù jù
1.不详尽。为书信结尾用语。也作「不备」。
2.不完备。《晋书。卷一一二。苻生戴记》:「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
《國語辭典》:不备(不備)  拼音:bù bèi
1.没有防备。《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晋军专守德胜,魏州必无措置,咱悉引军袭取魏州,出其不备,可以成功。」《三国演义》第九回:「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萧不备,竟来劫寨。」
2.书信结尾用语。含有不详尽的意思。如:「仓卒作答,不备。」也作「不具」。
《漢語大詞典》:前书(前書)
(1).指汉书后汉书·儒林传序:“《前书》云: 田何 传授 丁宽 。”后汉书·王丹传“世称 管 鲍 次则 王 贡 ” 唐 李贤 注:“《前书》, 王吉 字 子阳 , 禹贡 字 少翁 ,并 瑯邪 人也。二人相善,时人为之语曰:‘ 王阳 在位, 禹贡 弹冠。’言其趋舍同也。”
(2).前次的书信。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嗟乎 子卿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促,未尽所怀,故復略而言之。” 三国 魏 曹丕 《与杨德祖书》:“以 孔璋 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 司马长卿 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僕赞其文。”
(3).前人之书。宋史·赵普传:“前书有‘兵久生变’之言,深为可虑。”
《漢語大詞典》:一通
(1).表数量。用于文章、文件、书信、电报。 汉 班昭 《女诫》:“閒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 唐 元稹 《为萧相国谢太夫人国号告身状》:“恩赐臣母国号告身一通。”儒林外史第九回:“连忙将案寻出,用纸誊写一通递与他。”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弄到第二天我们的 尹大都督 便下了一通罪己诏,深深的把 杨总监 褒奖了一场。”
(2).表数量。用于器物。《南齐书·张融传》:“今送一通故衣,意谓虽故,乃胜新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今若立一通石碑在亭中,别请当今名笔写此三字在内,可垂永久。”
(3).表数量。表动量。犹一遍,一次,一阵。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天子闻之大喜,再命 李白 对番官面宣一通,然后用宝入函。”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 瞿秋白 《慈善家的妈妈》:“他愤恨极了,就跑上慈善家的大门,破口大骂了一通。”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
(4).表数量。击鼓的一个段落。 明 杨慎 丹铅总录·琐语:“鼓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止角动,吹十二声为一叠,故 唐 诗有叠鼓鸣笳之句。出《卫公兵法》。”
(5).全部,通通。 赵树理 《李家庄的变迁》十六:“我看不如咱们站起队来教武委会主任挑,把不能用的挑出去,余下咱们一通去!”
《國語辭典》:尺牍(尺牘)  拼音:chǐ dú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牍必珍。」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聪明过管辂,尺牍倒陈遵。」也称为「尺简」。
《國語辭典》:边声(邊聲)  拼音:biān shēng
塞外特有的风鸣马嘶、胡笳吹角等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宋。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