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主体(主體)  拼音:zhǔ tǐ
1.事物中的主要部分。如:「学生为学校的主体。」
2.哲学上指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个体。
3.法律上使用行为主体或权利主体等用语,权利主体指可以享受权利、负担义务的个体。例如:《民法》上的自然人或法人。
《国语辞典》:神不主体(神不主体)  拼音:shén bù zhǔ tǐ
神志无法主宰自己的身体。形容恐惧的样子。《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一。梁太祖优待文士》:「荀鹤声喏,恐惧流汗,再拜叙谢讫,命坐。荀鹤惨悴战慄,神不主体。」也作「神不附体」。
《漢語大詞典》: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等。其中国家既是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又是国家财产所有权的主体,在某些财产法律关系(如国家公债等)中还可以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漢語大詞典》:犯罪主体
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以具有责任能力为前提。有一些罪的犯罪主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份,如贪污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时,不仅要判处罚金,还要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國語辭典》:主人  拼音:zhǔ rén
1.拥有主权的人。《三国演义》第五六回:「今日皇叔做了东吴女婿,便是鲁肃主人,如何敢坐?」《儒林外史》第五回:「便是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
2.东家,相对于宾客而言。《文选。潘岳。笙赋》:「酒酣徒扰,乐阙日移,疏客始阑,主人微疲。」《儒林外史》第二回:「金有馀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夥客人都也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著。」
《國語辭典》:本体(本體)  拼音:běn tǐ
1.事物的本身。
2.支持言论、主张的根本思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國語辭典》:骨格  拼音:gǔ gé
1.人的风格、气度。《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红楼梦》第一回:「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2.诗文的骨架和格式。如:「他的文章淡逸萧疏,骨格遒劲。」
《國語辭典》:本位  拼音:běn wèi
1.本身、自身。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八。宫中诞育仪例略》:「宫中凡阁分有娠,将及七月,本位医官由内东门司及本位提举官奏闻门司特奏。」《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有胜哥者,身体雄壮若男子,给侍阿里虎本位。」
2.货币制度的基本单位或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如:「金本位」。《清史稿。卷二五。宣统本纪》:「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圆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
3.自身所在的岗位、单位。《书经。顾命》:「兹既受命还。」汉。孔安国。传:「此群臣已受赐命,各还本位。」
《國語辭典》:本位主义(本位主義)  拼音:běn wèi zhǔ yì
无论在任何情况,皆以一己所知所学的事物与工作权益为前提,不顾整体利益,强调其偏私之见。
《漢語大詞典》:质干(質幹)
(1).躯体。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素质干之醲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贡士者,非復依其质干,準其材行也。”
(2).泛指事物的主体。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明 朱衡 《道南源委》卷三:“其为人以孝友忠信为本根,洁廉劲挺为质干。”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汉 以前书曰群经,曰诸子,,曰传记,其为言也,必先有所以为言者存。今虽以白话代之,质干具存,不损其美。”
分類:躯体主体
《漢語大詞典》:正干(正幹)
(1).主干;主体。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策略:“ 秦岭 极其崔嵬,在 五郎孝义 者,上下均七八十里,度岭总须两日,盖即南山之正干也。”
(2).正正经经地干。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现在共产党领导就是这样,只要你正干,下力,遇住事政府和大家都能帮助。”
《漢語大詞典》:鸿纲(鴻綱)
大纲;主体。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申郑:“夫 郑氏 所振在鸿纲,而末学吹求则在小节。”
分類:大纲主体
《國語辭典》:人民  拼音:rén mín
1.泛指百姓。《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何物强藩,诱致邻寇,荡摇我边疆,俘杀我人民。」
2.居住在一国家内具有应享权利与应尽义务的人。
《國語辭典》:渤海  拼音:bó hǎi
1.海洋名。在大陆地区东北方,以山东、辽东两半岛环抱而成,其外为黄海。辽宁、河北两省及山东省北部都濒临此海。也称为「北海」。
2.郡名。汉代设置,在今河北境内,并及山东境。
3.国名。参见「渤海国」条。
《國語辭典》:一齐(一齊)  拼音:yī qí
1.一律、同样。《庄子。秋水》:「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2.一同、同时。如:「一齐下手」。《儒林外史》第五二回:「众人在旁,一齐赞叹。」《红楼梦》第八二回:「说著,二人一齐进来。」
3.统一平治。《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汎爱蒸庶,布德施惠。」
4.一切、完全。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六出:「情到不堪回首处,一齐分付与东风。」
《漢語大詞典》:观心(觀心)
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唐 施肩吾 《题景上人山门》诗:“水有青莲沙有金,老僧於此独观心。” 宋 苏辙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诗之三:“久尔观心终未悟,偶然见道了无疑。”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五曰还,此门还是裂小网,开佛知见曰裂大网,还者非他,《觉意三昧》之观,观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