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为政(為政)  拼音:wéi zhèng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经。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于是晋侯侈,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故不竞于楚。」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汉。郑玄。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唐。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5.从政为官。如:「奉公守法,克尽职守,是为政第一要务。」《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分类字锦》:为政简肃(为政简肃)
旧唐书姚崇传转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
分类:监司
《国语辞典》:为政不在多言(为政不在多言)  拼音:wéi zhèng bù zài duō yán
掌理政事重在实际作为,不在说一些空话。如:「『为政不在多言』是执政者的金玉良言。」
《國語辭典》:各自为政(各自為政)  拼音:gè zì wéi zhèng
春秋时代,宋、郑两国交战,宋国主帅华元因宰羊犒赏三军时,独独漏掉车夫羊斟,使羊斟怀恨在心,故意使华元被俘,导致宋国战败的故事。比喻各依自己的主张行事。《三国志。卷六二。吴书。胡综传》:「诸将专威于外,各自为政,莫或同心。」亦比喻政令不统一。
《分类字锦》:德让为政(德让为政)
魏志杜袭传祖父根著名前世注先贤行状曰根迁济阴太守以德让为政风移俗改
分类:能政
《漢語大詞典》:人自为政(人自爲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格局》:“传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听人自为政者。”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现在 京 沪 木刻运动,仍然销沉,而且颇散漫,几有人自为政之概。”
《漢語大詞典》:知政
(1).为政。谓主持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 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国语·周语中:“若是而知 晋国 之政, 楚 越 必朝。” 韦昭 注:“知政,谓为政也。”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
(2).明察政事。《礼记·乐记》:“审乐以知政。” 郑玄 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國語辭典》:官吏  拼音:guān lì
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从事公务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上下官吏都喜欢他,再无说话。」
《國語辭典》:上清  拼音:shàng qīng
1.道家的三清境之一。即天界。亦泛指仙境。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兰公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发白反黑,少者辟谷无饥,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升上清也。」
2.唐朝宰相窦参自知将为政敌所害,嘱其婢上清,将来入宫后,为其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申冤。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后泛指婢女。明。方以智《通雅》卷一九:「婢亦谓之上清。柳珵上清传,温公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國語辭典》:清静(清靜)  拼音:qīng jìng
1.宁静不烦扰。《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安静不吵杂。《文选。王褒。洞箫赋》:「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3.天气明朗。《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4.安静无事。《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國語辭典》:治行  拼音:zhì xíng
整理行装。《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宋。秦醇〈谭意哥传〉:「张调官,复来见。意乃治行,饯之郊外。」
《國語辭典》:治行  拼音:zhì xìng
施政的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汉书。卷七四。魏相传》:「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國語辭典》:政府  拼音:zhèng fǔ
1.唐宋时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政府」。《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二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选事悉委侍郎宋遥、苗晋卿。」《宋史。卷三一九。列传。欧阳脩》:「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2.国家行政机关的总称,为近代国家构成要素之一。
《國語辭典》:端拱  拼音:duān gǒng
端坐拱手。比喻古圣王无为而天下治。《魏书。卷七七。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隋。杨广〈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國語辭典》:宝鼎(寶鼎)  拼音:bǎo dǐng
1.原为古代的炊器,后作为政权的象徵,故称为「宝鼎」。《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2.汉郊祀歌曲。《汉书。卷六。武帝纪》:「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3.三国时吴国孙皓的年号(西元266~269)。
《國語辭典》:立政  拼音:lì zhèng
修立政教。《书经。周官》:「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