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午饭(午飯)  拼音:wǔ fàn
中午进用的饭食。《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河沿上望望。」《老残游记》第一六回:「二人洗脸,歇了片刻就吃午饭,饭毕,已两下多钟。」
《國語辭典》:向午  拼音:xiàng wǔ
接近中午。《西游记》第三三回:「才说话时,只好向午,这怎么就黄昏了?」也作「晌午」。
《漢語大詞典》:近午
接近正午时间。 元 贡师泰 《巡按松州》诗:“云叶繽纷雪弄花,小营近午却排衙。”
《國語辭典》:中火  拼音:zhōng huǒ
1.中等火候。如:「这道糖醋排骨要中火焖烧,才能出味。」
2.在旅途中吃午饭。《喻世明言。卷二三。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下官是往京听选的,偶借此中火,甚是搅扰。」《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也作「打中火」、「打中伙」。
《漢語大詞典》:中昃
(1).日中及日偏斜。泛指过午。《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 孔 传:“从朝至日昳。” 孔颖达 疏:“言 文王 勤於政事,从朝不食,或至於日中,或至於日昃,犹不暇食,故经中、昃并言之。” 唐 张九龄 《为何给事进亡父所著书表》:“伏惟陛下听政中昃,观书乙夜,思上皇而合道,恨古人於同时。” 宋 王安石 《垂虹亭》诗:“晨兴坐其上,傲兀至中昃。”
(2).谓日过午而渐西斜。 唐 李白 《君有所思行》:“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王琦 注:“周易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漢語大詞典》:斋时(齋時)
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题绝粮僧巨川》诗:“斋时往往闻鐘声,一食何如不食闲?”《禅苑清规·警众》:“斋前闻三下版鸣者,众僧下鉢也,次鸣大鐘者,报斋时也。”也用以指黎明时候。《三国志平话》卷中:“却説昏黄火发,次日斋时方出。”
《漢語大詞典》:中食
(1).进食之中。国语·晋语九:“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 三国 魏 钟会 《生母张夫人传》:“﹝ 孙氏 ﹞愈更嫉妬,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
(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释氏要览·中食《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
(3).普通饮食。宋史·孝义传·郭琮:“凡母之所欲,必亲奉之。居常不过中食,絶饮酒茹荤者三十年,以祈母寿。”
《漢語大詞典》:转午(轉午)
接近中午。《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闲言乱语,讲到转午的时候,走散回家。”
《漢語大詞典》:午影
中午日光下的投影。亦借指午时。 宋 王安石 《独卧》诗:“茅檐午影转悠悠,门闭青苔水乱流。” 元 柳贯 《龙峰孤塔》诗:“玉函舍利朝光现,珠斗阑干午影过。”
《漢語大詞典》:午潮
正午时的潮水。 宋 朱松 《送沉昌时赴宁海令兼叙别》诗之二:“午潮平处落归帆,已觉离情两不堪。”元史·五行志二:“﹝ 至正 七年﹞八月壬午, 杭州 上海 浦中 ,午潮退而復至。”
《國語辭典》:日乌(日烏)  拼音:rì wū
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日乌」。
《漢語大詞典》:午暑
夏季中午的暑热、炎气。 宋 范成大 《慈姥岩与送客酌别风雨大至》诗:“山灵知我厌尘土,唤起蛰雷鏖午暑。” 宋 陆游 《残暑得小雨颇凉》诗:“午暑不可触,忽惊如许凉。”
《漢語大詞典》:乌蟾(烏蟾)
(1).指神话传说日中的三足乌和月中的蟾蜍。 唐 韩愈 《苦寒》诗:“日月虽云尊,不能活乌蟾。”
(2).指日月;时光。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诗:“乌蟾俱沉光,昼夜恨暗度。” 宋 梅尧臣 《和岁除日》:“已惊颜貌徐徐改,不奈乌蟾冉冉驰。”
《國語辭典》:午正  拼音:wǔ zhèng
中午十二点。《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他二人每日卯正至此,午正方散。」
《國語辭典》:九乌(九烏)  拼音:jiǔ wū
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以乌代指太阳。九乌指九个太阳。唐。李白〈古朗月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想当初尧王时有十个日头,被后羿在昆崙山顶上射落九乌,止留的你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