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交杯酒  拼音:jiāo bēi jiǔ
婚礼中新婚夫妇交换酒杯后所喝的酒。旧时用红䌽带连结两盏酒杯,使新夫妇各饮一盏。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然后用两盏,以䌽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也称为「同罗杯」、「合卺酒」、「交杯盏」、「交心酒」。
《漢語大詞典》:琭簌
指流苏彩羽或丝线制的垂饰。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一折:“珠琭簌,玉玲瓏,金蹀躞,翠笼愡,锦斑斕,画堂富贵人相共。”
《国语辞典》:铅锤(铅锤)  拼音:qiān chuí
铅制的锤,上圆下尖。把铅锤系于丝线末端,使它自然下垂,木工或泥水工用来作为垂直线的标准。
《国语辞典》:半绺(半绺)  拼音:bàn liǔ
绺,须发一束称为「一绺」。半绺形容极少数的丝线或须发等物。《红楼梦》第四六回:「一面说著,一面左手打头发右手便铰,众婆娘丫鬟忙上来拉住,已剪下半绺来了。」
《漢語大詞典》:鸳鸯缕(鴛鴦縷)
形容色彩华丽的丝线。 宋 孙光宪 《生查子》词:“绣工夫,牵心绪,配尽鸳鸯缕。”
《漢語大詞典》:辟兵缯(辟兵繒)
旧俗端午节时系绕臂上的五彩丝线。谓可防避兵灾瘟疫,故名。事类赋卷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丝繫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一说,谓以始出茧为丝织成,染以日月星辰鸟兽之状的绢。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唐 韩鄂 《岁华纪丽·端午》
《国语辞典》:治丝益棼(治丝益棼)  拼音:zhì sī yì fén
整理丝线时,不先找出头绪,以致越理越乱。比喻行事不得要领,反而越做越糟。也作「治丝而棼」。
《國語辭典》:轴线(軸線)  拼音:zhóu xiàn
中心线。如:「这个故事是以两代间的冲突为轴线,探讨两代间的相处问题。」
《漢語大詞典》:绦线(絛線,縚線)
泛指杂色丝带丝线之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杂、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絛线之类。”
縚線:丝线;丝带。旧题 宋 苏轼《艾子杂说》:“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縚线偶为木之所綰,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
《国语辞典》:红丝待选(红丝待选)  拼音:hóng sī dài xuǎn
唐宰相张嘉正欲纳郭元振为婿,令五女各持红丝线,隔幔使郭择取,终挑得第三女。见五代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后比喻为女招婿。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二出:「红楼此日,红丝待选,须教红叶传情。」
《国语辞典》:绣幕牵丝(绣幕牵丝)  拼音:xiù mù qiān sī
唐宰相张嘉正纳郭元振为婿,令五女各持红丝线,隔幔使郭择取,终挑得第三女的故事。见五代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幼学琼林。卷二。婚姻类》:「绣幕牵丝,元振幸获美女。」
《国语辞典》:一线曙光(一线曙光)  拼音:yī xiàn shù guāng
1.清晨阳光初现,如丝线般的微小亮光。如:「一线曙光从海平面透出,欣赏日出的群众无不屏气凝神地观看。」
2.比喻一点、些微的希望。如:「在他努力奔走下,终于使这个延宕已久的案子,又露出一线曙光。」
《国语辞典》:绣活(绣活)  拼音:xiù huó
用丝线绣成的物品。也称为「绣货」。
《国语辞典》:绣货(绣货)  拼音:xiù huò
用丝线绣成的物品。也称为「绣活」。
《国语辞典》:打丝线(打丝线)  拼音:dǎ sī xiàn
用手指搓丝线。《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沿墙且行数十步,墙边只有一家,见一个老儿在里面打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