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征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大家东征

相关人物
班昭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列传·曹世叔妻〉~2784~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昭明文选》卷九〈赋戊·纪行上·东征赋〉~432~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例句

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杜甫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國語辭典》:东征(東征)  拼音:dōng zhēng
1.向东征伐。汉。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
2.东行。汉。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
《分类字锦》:随子东征(随子东征)
班昭东征赋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注大家集曰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官作东征赋流别论曰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
分类:
《国语辞典》: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  拼音:shí zì jūn dōng zhēng
西元十一世纪末至十三世纪末,基督徒组织十字军,欲收复耶路撒冷,而与伊斯兰教徒发生的战争。前后共计七次。因组成十字军的分子太过复杂且毫无纪律,结果,两度收复的圣地,终又被夺去。然而,十字军东征亦促进了西亚和欧洲之间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國語辭典》:东征西讨(東征西討)  拼音:dōng zhēng xī tǎo
四处出战征伐。唐。杨烱〈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则虽女子之,可以当于丈夫。」《元史。卷一一九。木华黎传》:「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东征西讨,无复遗恨,第恨汴京未下耳!」也作「东讨西伐」、「东讨西征」。
分類:四处征伐
《國語辭典》:东征西怨(東征西怨)  拼音:dōng zhēng xī yuàn
出兵征讨东方,而西方的百姓埋怨不先来解救自己。语本《书经。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形容人民对仁义之师的盼望。《旧五代史。卷一二○。周书。恭帝本纪》:「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懋焉。」
《漢語大詞典》:第二次东征
1925年9月,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重占东江地区,企图夺取广州。9月28日,国民政府决定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总指挥,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1月初收复东江,为国民政府统一广东奠定了基础。
《漢語大詞典》:第一次东征
1925年1月,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乘孙中山北上之机,以“救粤军总司令”名义,率部进犯广州。广东革命政府以粤、滇、桂、湘各军组成东征联军,以黄埔军校教导团和学生军为主力,于3月底击溃陈炯明主力。4月20日,滇军进驻惠州,第一次东征胜利结束。
《漢語大詞典》:周穆
指 周穆王 。 周昭王 之子,曾西击 犬戎 ,东征 徐戎 。穆天子传载有他乘八骏西行见 西王母 的故事。南史·王弘传:“ 周穆 马迹徧於天下,若騏騮之性,因地而迁,则 造父 之策,有时而躓。”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 周穆 八荒意, 汉 皇万乘尊。”
《国语辞典》:渐渐之石(渐渐之石)  拼音:jiàn jiàn zhī shí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或亦指东征之将帅所作。首章二句为:「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国语辞典》:印度希腊式(印度希腊式)  拼音:yìn dù xī là shì
西元前三二七~前二三年间,亚历山大东征,建王国于印度后,希腊文化与印度原有佛教文化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后随佛教的传布,流行于中国,唐代雕塑的佛像多为此式。
《漢語大詞典》:衮衣西归(衮衣西歸)
相传 周公 东征, 周 大夫为作《九罭》之诗,其辞曰:“九罭之鱼鱒魴,我覯之子,衮衣绣裳。”又曰:“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无使我心悲兮。”后因以“衮衣西归”谓功勋卓著,位拜三公而归。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补,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亦作“ 衮衣以归 ”。 唐 刘禹锡 《贺门下裴相公启》:“绣斧既定,衮衣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