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四不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不可得经之略名。
未作不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酬因感果,其理必然,故未为善恶之业,必无招致善恶之果报也。
求不得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于世间色声之境,及一切利养,种种可爱乐者,心欲而不能得,是为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四法不得菩提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无善友〕,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谬受学〕,谓修行之人,虽值善友知识,种种说法,而禀性愚钝,于所受法,错谬领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
〔三、不精进〕,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不调伏〕,谓修行之人,虽闻正法,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久远已来,不能调伏其心,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求不得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四、差别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五法不得授人戒
【三藏法数】
(出四分律)
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二、无惭〕,惭谓惭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三、无愧〕,愧谓羞愧,比丘之心,若无羞愧,自必毁犯戒法,不能悔过,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四、懒墯〕,谓比丘懒墯恣纵,则自于戒律必不能坚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五、多忘〕,谓比丘于诸法义,不能强记,心多忘失,则自于戒检必有所遗,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不得自在
【三藏法数】
不得自在者,谓因前世劫夺他财而令他人不得自在,故感今生,虽有财物,而属五家,不得自在受用也。(五家者,水、火、盗贼、恶子、官家也。)
名求不得
【三藏法数】
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物求不得
【三藏法数】
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自性求不得
【三藏法数】
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差别求不得
【三藏法数】
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不得作梵天王
【三藏法数】
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得作梵天王。
不得作帝释
【三藏法数】
谓帝释勇猛少欲,修持戒善,报为天主。若女人杂恶多欲,则不得作帝释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即忉利天主也。)
不得作魔王
【三藏法数】
谓魔王因中,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报生欲界他化自在天,而作魔王。若女人轻慢嫉妒,不顺正行,则不得作魔王也。(魔王即他化自在天王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不得作转轮圣王
【三藏法数】
谓转轮圣王因中,行十善道,慈悯群生,报作轮王。若女人无有慈悯净行,则不得作转轮圣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