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停版  拼音:tíng bǎn
出版商不再印制某一书籍,也可能历经很长的时期,再度出版。
《國語辭典》:一言为定(一言為定)  拼音:yī yán wéi dìng
一句话说定了,就不再改变了。比喻事情既经谈妥,便信守不渝。《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你两人一言为定,各无翻悔。」《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如今一言为定,择个好日,就带小儿来过继便了。」也作「一言而定」。
《國語辭典》:一去不复返(一去不復返)  拼音:yī qù bù fù fǎn
离去便不再回来。语本《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用以形容人离去后音讯全无或事物消逝无踪。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也作「一去不返」。
《漢語大詞典》:一块石头落地(一塊石頭落地)
比喻心事放下,不再顾念。《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月娘 众人一块石头纔落地,好好安抚他睡下,各归房歇息。”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张姑娘 听了这话,心里先一块石头落了地了。” 冰心 《冬儿姑娘》:“这次总算停当了,我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
《漢語大詞典》:养鹰飏去(養鷹颺去)
比喻怀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当其得意之时就不再为主人所用。语本《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飢即为用,饱则颺去。” 宋 胡梦昱 《嘉定壬午六月五日轮对第二札子》:“当其归附之初,国论哗然,或有养鹰颺去之疑,或有养虎遗患之惧。”
《漢語大詞典》:养鹰扬去
比喻怀有野心的人不易控制,当其得意之时就不再为主人所用。语本《后汉书。吕布传》:"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饱则扬去。"
《國語辭典》:洗手不干(洗手不幹)  拼音:xǐ shǒu bù gàn
比喻从此不再从事某事。通常指盗贼等改邪归正。《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这个黑金刚从今洗手不干,我便向山寨里,接了母亲,寻个安稳地方。」
《漢語大詞典》:行不贰过(行不貳過)
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出《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家语·弟子行》:“ 子贡 对曰:‘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 颜回 之行也。’” 王肃 注:“贰,再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復行也。”
《國語辭典》:续航力(續航力)  拼音:xù háng lì
飞机或轮船在规定情况下,中途不再加油而能继续行驶的最大航程。
《国语辞典》:排愁破涕  拼音:pái chóu pò tì
排解忧愁,不再流泪。形容由忧愁变为喜悦、欢欣。如:「和朋友相聚真是排愁破涕的良方。」《周书。卷四一。列传。王褒》:「且当视阴数箭,排愁破涕。人生乐耳,忧戚何为。」
《国语辞典》:六波罗蜜(六波罗蜜)  拼音:liù bō luó mì
波罗蜜,译自胡语,义为度或到彼岸,指到没有烦恼、不再轮回的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修行德目。修行者经由此六种修行德目,可至解脱的境界。唐。贾膺福〈大云寺碑〉:「四无量心,普觉群有;六波罗密,广銮菩提。」也译作「六度」。
《国语辞典》:神龙失势(神龙失势)  拼音:shén lóng shī shì
龙失去飞腾、吐火等本事,便不再神奇。比喻大人物失去所依凭的优势,便无能为力。「势」文献异文作「埶」。《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要之,鱼不可脱于渊,神龙失埶,即还与蚯蚓同。」
《国语辞典》:去杀胜残(去杀胜残)  拼音:qù shā shèng cán
以德教感化残暴的人,使不再为恶,便可以省去刑杀。参见「胜残去杀」条。《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思所以振民育德,去杀胜残,解网更张,置之仁寿。」
《国语辞典》:韶华如驶(韶华如驶)  拼音:sháo huá rú shǐ
形容时光像马飞驰般,消逝不再。《群音类选。卷一七。官腔类。红叶记。御沟得叶》:「玉辇何年来帝子,更淹淹蹉跎岁时,看过眼韶华如驶,长日伴飞絮游丝。」
《国语辞典》:关了钉儿(关了钉儿)  拼音:guān le dīng ér
敲紧钉子。比喻约定的事情不再改变。如:「这项合作案已经关了钉儿,不能毁约,否则要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