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郁多罗僧(鬱多羅僧)
僧侣法衣中的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 如来 以僧伽胝方迭布下,次下鬱多罗僧,次僧却崎。”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四:“鬱多罗僧,或云郁多囉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 梵 言讹转耳。此译云上著衣也……或云覆左肩衣。”参见“ 三衣 ”。
《漢語大詞典》:三衣
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國語辭典》:卫生衣(衛生衣)  拼音:wèi shēng yī
一种贴身保暖的棉或毛织内衣。
《漢語大詞典》:抬裉(擡褃)
上衣从腋到肩的部分。
分類:上衣
《漢語大詞典》:羊毛衫
用毛纱或毛型化纤纱编织成的针织上衣。又称毛衫。毛纱原料以羊毛为主,还有特种动物毛,如骆驼毛、兔毛、牦牛绒等。羊毛衫质地柔软、弹性好,是比较理想的保暖服装。
《國語辭典》:胸针(胸針)  拼音:xiōng zhēn
别在胸前的装饰品。
《漢語大詞典》:小褂
贴身穿的中式单上衣。《醒世姻缘传》第五一回:“他完了道数,秃了头,止戴一顶网巾,穿了一件小褂,走到席前,朝上拱了拱手。”《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刘中丞 见 过道台 头上汗珠有黄豆大小,滚了下来,又赶着叫他宽大褂,又叫他把小褂一齐脱掉。吩咐管家绞手巾,‘替 过大人 擦背。’”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我里边,没小褂,光着脊梁不象话!”
《国语辞典》:扣身衫子  拼音:kòu shēn shān zi
紧身的上衣。《金瓶梅》第一回:「梳一个缠髻儿,著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分类:紧身上衣
《国语辞典》:夹背心子(夹背心子)  拼音:jiá bèi xīn zi
无袖无领的上衣。《红楼梦》第四○回:「送这刘亲家两疋,做一个帐子我挂,下剩的配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ㄚ头们穿。」
分类:上衣
《国语辞典》:布袋戏(布袋戏)  拼音:bù dài xì
用木头刻成中空的人头,下面缀上衣服,将手伸进去表演的一种地方木偶戏剧。大陆地区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及台湾等地都有。也称为「掌中戏」。
《国语辞典》:低胸  拼音:dī xiōng
上衣的领口开得较低。如:「许多正式的西方晚礼服常采低胸设计。」
分类:上衣领口
《国语辞典》:运动衫(运动衫)  拼音:yùn dòng shān
运动时所穿著的上衣,含棉量高,具有吸汗、易洗、耐穿等功用。
《国语辞典》:捋胳膊  拼音:luō gē bo
拉上衣袖,露出臂膀。如:「老张捋胳膊,准备开始干活儿了。」
《国语辞典》:连身裙(连身裙)  拼音:lián shēn qún
上衣和裙子连在一起的女装。也称为「连衣裙」。
《漢語大詞典》:缟衣綦巾(縞衣綦巾)
白绢上衣与浅绿色围裙。古时女子所服。《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 传:“縞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马瑞辰 通释:“今按 毛 传以縞衣为男服於经义未协,縞衣亦未嫁女所服也。” 高亨 注:“縞,白绢,綦巾,浅緑色围裙。” 清 钱谦益 《嫁女词》之四:“縞衣与綦巾,理我嫁时衣。”
《漢語大詞典》:短外套
能遮住从颈部到腰部(或腰以下一点儿)的外套或衣服
指带短下摆或短后摆的紧身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