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通  拼音:sān tōng
1.《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的合称。又与续三通、清三通合称为「九通」。
2.大陆地区用语:(1)指台湾海峡两岸的通商、通邮、通航。(2)指通水、通电、通路。
分類:三通
《国语辞典》:小三通  拼音:xiǎo sān tōng
指金门、马祖与澎湖三个离岛地区与大陆地区的直接往来,包括航运、人员、货品、金融、邮政等。其目的为促进金马地区之建设与发展,协助金马地区的繁荣,并加强双方的正常连系,促进两地人民的福祉等。政府于民国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在金门、马祖地区试办「小三通」。
《国语辞典》:三通四流  拼音:sān tōng sì liú
大陆地区对台湾海峡两岸的通邮、通航、通商及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国语辞典》:三通一平  拼音:sān tōng yī píng
大陆地区指通水、通电、通路和整地。
《国语辞典》:擂鼓三通  拼音:léi gǔ sān tōng
古代战场上,两军对垒,列阵交锋,常击鼓三次,以激励士气,助长威风。《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操出马立于门旗下,两行布列龙凤旌旗,擂鼓三通,唤玄德答话。」
《国语辞典》:大三通  拼音:dà sān tōng
指两岸间直接通商、通航、通邮。
《漢語大詞典》:三叠(三疊)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迭。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余在 密州 , 文勛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
(2).三首。 宋 岳珂 桯史·李白竹枝词:“是夜宿於驛,梦 李白 相见於山间。曰:‘予往謫 夜郎 ,於此闻杜鹃,作《竹枝词》三叠,世传之不子细,忆集中无有,三诵而使之传焉。’”
(3).犹三通,三遍。 宋 梅尧臣 《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诗:“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4).犹三折。指 庐山 三迭泉 。 宋 戴复古 《庐山》诗:“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 元 李洞 庐山记:“四围峦障欲合,泉若琼帘,从空悬布,为三叠而下。”
《漢語大詞典》:十通
《通典》等十部书的总称。其中《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称“三通”; 清 乾隆 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部书,合称“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再加入 刘锦藻 《清续文献通考》,总称“十通”。
分類:十部三通
《漢語大詞典》:三迭
1.古奏曲之法,至某句乃反复再三,称三叠。
2.三首。
3.犹三通,三遍。
4.犹三折。指庐山三叠泉。
《國語辭典》:九通  拼音:jiǔ tōng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等九部政书的合称。
分類:旧称三通
三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通教三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之通有三种之别:一因果俱通,三乘同依于体空无生之理(是因通),而断惑證理(是果通)是三乘共学之义。通教之当分也。二因通果非通,是就三乘中之菩萨而分别之,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之二种。钝根之菩萨,属于前之第一种,因果俱通也,若利根之菩萨者,七地以前,三乘皆断證,故云因通。七地已后,或为别教所接(此云别接通),或为圆教所接(此云圆接通),各依中道之理而修證,即别圆之人,故谓之果非通。是但就利根之菩萨而立通前通后之义也。此通前通后之义与前三乘通学之义正为通教之教意也。三通别通圆,此为藉通开导。藉通开导者,本为别圆之机,而由一类之人,闻通教当体即空之说而修證,遂为别圆之人,故谓之藉通开导。谓为通教之所说开导而为别圆也。是为本来别圆之机,故与第二被接之人异。故非正为通教之机类,但就闻通教上立此一类。见四念处二。
三通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明也。(参见:三达)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明条或三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报得通力〕,谓三界诸天,皆有五种神通,乃至鬼神亦有小通。虽则胜劣不同,俱能变现无碍,此之神通,乃由果报自然感得,是名报得通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也。)
〔二、修得通力〕,谓声闻、缘觉、菩萨等,由修戒定慧,功行成就之时,发得六种神通,变现自在,隐显莫测。此之神通,由修而得,是名修得通力。(六通者,于前五通加漏尽一通也。)
〔三、变化通力〕,谓佛、菩萨以神通力,则能种种变现,乃至现诸身相,或胜或劣;现诸国土,或净或秽等,是名变化通力。